ID: 24254137

4.1被动运输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1(表格版)

日期:2025-11-22 科目:生物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50次 大小:4319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人教,必修,2019,生物,被动,学期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4.1被动运输》教学设计 教 材:人教版(2019)必修1《分子与细胞》 授课年级: 高一 课 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的开篇,承接了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开启了物质跨膜运输的深入学习。主要内容包括渗透作用的原理、水进出动/植物细胞的原理、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以及被动运输的两种方式(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和探究实验,引导学生理解细胞膜作为半透膜的选择透过性,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并为后续学习“主动运输”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结构,知道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但对具体的运输方式和机制尚不明确。 认知能力:高一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观察能力,对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如腌菜、烧苗)有感性认识,但将现象抽象为生物学原理的能力有待提高。对于“半透膜”、“浓度差”、“转运蛋白”等微观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难。 学习兴趣:通过直观的实验视频、生活实例分析和动手探究,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生命观念 通过分析渗透作用及水分子跨膜运输的实例,深化“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认同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科学思维 运用比较与归纳的方法,区分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的异同,构建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模型。 科学探究 通过“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升实验设计、操作、观察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社会责任 关注被动运输在农业生产(如施肥、灌溉)、食品加工(如腌制)等方面的应用,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现象,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 渗透作用的原理和水进出细胞的原理。 (2) 被动运输的概念、类型及特点。 2. 教学难点: (1) 理解细胞膜和原生质层的半透膜特性。 (2) 准确区分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 (3) 构建并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模型。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探究法、比较归纳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六、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PPT)、实验视频动画演示(渗透现象、质壁分离与复原)、交互式电子白板(用于板书和概念图构建)。 七、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制作PPT课件,下载并剪辑“渗透现象”、“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视频,准备课堂练习题。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第4章第1节内容,思考“问题探讨”中的三个问题。 八、教学流程 问题探讨:渗透现象 ↓ 新知探究一: 水进出细胞的原理 ↓ 新知探究二:对细胞膜成分的探索 ↓ 新知探究三:被动运输 ↓ 课堂小结与练习巩固 ↓ 布置作业 九、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3分钟) 1. 播放“漏斗半透膜实验”视频。 2.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液面为何升高? 用纱布代替会怎样? 烧杯中是等浓度溶液会怎样? 3. 总结渗透作用的概念、条件和扩散方向。 1. 观看视频,直观感受渗透现象。 2. 小组讨论,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3. 在教师引导下,归纳出渗透作用的三要素。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通过视频化抽象为具体,通过问题串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构建核心概念。 (二)水进出细胞的原理 (6分钟) 1. 动物细胞:展示红细胞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的形态变化图,引导学生完成表格(吸水/失水/形态不变的条件)。 2. 植物细胞:展示成熟植物细胞结构图,讲解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及两者间的细胞质)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1. 分析图片,完成表格,理解动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和失水。 2. 识别植物细胞结构,理解原生质层的概念和功能。 将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