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54993

2.6《液体》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21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12次 大小:29760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液体,教学设计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青岛版三上科学第二单元第6课《液体》教学设计 一、活动主题 破解流动之谜———液体的形态探秘 围绕单元大情景“小小物质科学家实验室”,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模型建构,探索液体的流动性、无固定形状等核心特征,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与实证精神。 二、课程标准依据 (一)《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 1.核心概念1.1: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与功能(1~2年级:观察并描述物体的外部特征)。 2.探究实践:能利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观察常见物体,描述其特征(如流动性、形状变化)。 (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 倡导“做中学”,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建构科学概念,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教材分析 1.定位:本课是第二单元《物体的形态》的起始课,以液体为切入点,为后续学习固体、气体及三态变化奠定基础。 2.内容:青岛版三年级上册P24-27,通过观察牛奶、水等常见液体,探究其流动性、无固定形状等特征,并初步渗透分子模型解释。 3.衔接:前承第一单元《动物与环境》的观察方法,后启《固体》《气体》的对比学习。 四、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知道液体没有固定形状,具有流动性;能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液体特征(如牛奶、水)。 科学思维 通过对比实验归纳液体共性;初步用“分子可滑动”模型解释流动性(形象化类比)。 探究实践 能用感官观察液体特征;设计“水面投币实验”验证液体流动性;记录并分析实验数据。 态度责任 培养细致观察的习惯;感受古人研究液体流动的智慧(《墨经》记载),增强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实验观察液体的流动性与无固定形状。 2.难点:用分子模型初步解释液体特性(形象化理解分子“可滑动”)。 六、教学准备 牛奶、水、蜂蜜、食用油 观察不同液体的流动性差异 心形/方形/圆形容器 验证液体无固定形状 滴管、硬币(10枚) 设计“水面投币实验”验证表面张力与流动性 分子模型动画PPT 解释液体分子排列松散特性 学习任务单(附后) 记录观察结果、实验数据及分析结论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境,激发疑问 教师活动: “欢迎来到‘小小物质科学家实验室’!今天我们要破解一个流动之谜。看,老师手里有一杯牛奶———如果把它倒进心形容器,它会变成什么形状?如果倒进方形盒子呢?牛奶有没有自己的固定形状? 让我们化身‘流动侦探’,揭开液体的秘密!” 学生活动: 1.观察教师演示牛奶倒入不同容器的过程,猜测形状变化。 2.提出疑问:“为什么牛奶能变成任何容器的形状?” 设计理念: 1.以生活现象制造认知冲突,激发探究兴趣。 2.紧扣单元情景“实验室探秘”,强化角色代入感。 (二)新授:合作探究,建构概念 活动1:观察液体的形状变化 教师引导: “请每组1号同学将牛奶倒入不同形状的容器,其他成员用任务单记录它的形状。思考:牛奶的形状由谁决定?” 学生活动: 1.合作实验:轮流操作容器,观察并画图记录(心形→方形→圆形)。 2.数据分析:在任务单填写结论:“液体没有固定形状,随容器改变。” 教师点评: “科学家们也是这样通过反复观察得出结论的!就像2000多年前《墨经》记载‘水无常形’,这是中国人的智慧!” 跨学科融合: 历史:引入《墨经》对液体流动性的记载,渗透中华科学史自豪感。 活动2:实验验证流动性 教师提问: “液体为什么会流动?我们设计实验验证吧!如果让水滴从高处落下,它会怎样运动?” 学生活动: 1.自主设计:小组讨论实验方案(如:滴管滴水观察路径)。 2.实验验证: (1)用滴管将水滴在斜坡上,观察流动轨迹。 (2)对比蜂蜜和水的流动速度,记录滴落时间。 3.任务单填写: “液体可以流动。蜂蜜比水流得慢,因为更黏稠。” 教师追问: “为什么黏稠的蜂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