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信息类文本阅读备考宝典 02 01 03 02 01 03 高 考 考 情 分 析 年份 卷别 选材 文体 命题概览 2025 全国 一卷 《种植入门问答》(摘编自黄岳渊、黄德邻《花经》) 科普-自然科学类、访谈 理解信息;评价信息;情境补写;推断信息;知识迁移以及比较分析 全国 二卷 习近平《努力克服不良文风,积极倡导优良文风》;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学术论文、报告 理解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概括内容要点;分析、运用文中信息; 探究问题,提出见解 2024 Ⅰ卷 毛泽东《论持久战》、荣维木《中国共产党抗日持久战的战略与实践》 政论文 理解信息;推断信息;论点论据;修辞的论证效果;作者观点启示类探究 Ⅱ卷 布莱恩·弗洛卡《登月》、斯蒂芬·克拉克《中国计划在2020年前登上月球背面》、吴伟仁《〈月背征途〉推荐序》 科普文、通讯书序 理解图像信息;理解信息;评价信息;概括内容要点;探究问题,提出见解 2023 Ⅰ卷 赫克托·麦克唐纳《后真相时代》 学术著作 理解信息;推断信息;论点论据;概括内容要点;分析论证 Ⅱ卷 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费孝通《亦谈社会调查》 政论文、学术论文 理解信息;推断信息;分析论证;分析词语作用;比较侧重点 2022 Ⅰ卷 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郑敏《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 政论文、学术论文 理解信息;推断信息;论点论据;迁移运用观点;探究问题,提出见解 Ⅱ卷 辛红娟《中国典籍“谁来译”》、党争胜《霍克思与杨宪益的翻译思想刍议》、杨乃乔《<红楼梦>与The Story of the Stone———谈异质文化观念的不可通约性及其翻译的创造性》 学术论文 文本内容与图表信息转换;概括信息;评价信息;概括内容要点;迁移运用观点 试题研究 选材特点 既有非连续性文本形式,也有连续性文本形式。非连续性文本的组合具有多样性,可以是几篇论述文的组合,也可以是“新闻+书序”的组合。实际上,无论是非连续性文本形式,还是连续性文本形式,都是高考用来考查学生信息类文本阅读的能力的,今后新高考的命题形式将继续呈现文本的“有机选择”这一原则。 命题特点 近三年新高考的试题已趋稳定,信息类文本阅读设置5道试题,客观题和主观题。题型主要为文本信息的理解与分析、文本信息的推断与论证、文本信息的整合与比较、文本信息的迁移与运用等。信息类文本阅读的命题点每年都稍有调整,随文命题的趋向明显增强。 命题特点 更加注重文本与文本之间的逻辑关系的建构、文本内部逻辑层次的梳理、文本观点与材料之间的支撑与融合;更加注重观点表达及信息之间的概念、判断与推理的逻辑呈现;更加注重建构基于文本情境中关键信息的开放性、跨界性、探究性的运用与联系。 备考策略 1.夯实教材基础知识。 认真研读教材,牢固掌握并学会迁移运用信息类文本阅读涉及的论证知识等基础性知识。 2.掌握简单的逻辑推理知识。 如归纳与演绎等常见的推理方式,以偏概全、强加因果、偷换概念等常见的推理谬误,等等。 3.明确考查中心———获取信息。 信息类文本终归是对信息获取能力的考查,无论考法如何变,考查实质、读文目的都不会变,无论怎样命题,命题的思路、立足信息类文本阅读的功能定位都不会变。备考时要学会从原文中获取信息,用原文关键词句组织答案。 考点解读 考点一 信息理解 信息理解题侧重于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其选项内容往往是对文中一些重要词语、句子段落的转换、整合,加工转换。形式主要有三种:信息增删改、信息整合概括、关系错位。也正是在加工转换的过程中,命题者有意地在部分定语或状语、复句的部分分句、结论和依据等方面做文章,从而改变原文意思来设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