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1.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天净沙·秋思》,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2. 分析诗中意象(如“枯藤”“老树”“昏鸦”等)的作用,体会诗歌借景抒情的特点。 3. 感受作者在诗中表达的孤寂、思乡和漂泊之苦等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 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接触过不少描绘秋天的诗词,“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展现了秋景的绚烂,“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透着秋的凄凉。那在马致远笔下,秋天又是什么模样呢?让我们走进他的《天净沙·秋思》,去感受独特的秋日情怀。 课堂导入 初读课文,概括梳理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他年轻时热衷功名,却仕途坎坷。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其作品风格豪放洒脱,代表作有杂剧《汉宫秋》,散曲《天净沙·秋思》等,被誉为“秋思之祖”,在元曲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作者简介】 马致远生活的元代,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文人进取无望。马致远一生漂泊,郁郁不得志。此曲便是他漂泊途中所作,借秋日萧瑟之景,抒发内心的孤寂愁苦与对家乡的思念。 【写作背景】 “天净沙”是曲牌名,规定了曲子的格律、曲调等。曲牌名与词牌名类似,不同曲牌有不同格式。“秋思”是题目,点明了此曲描绘秋天景色并抒发秋思的主题。 【文学文化常识】 这是一首元曲。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此曲为小令,通常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形式灵活自由,语言通俗直白,更贴近市民生活,能更直接地表达情感。 【文体知识】 “天净沙”为曲牌,“秋思”是题目。“秋”点明季节,“思”则透露情感,标题表明此曲围绕秋天展开,借秋景抒发思绪。全曲以景语写情语,借秋日旅途所见之景,展现漂泊游子的羁旅愁思。 【文题解读】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朗读方法:读此曲时,语速应稍慢,语调低沉。像“枯藤老树昏鸦”等一系列意象的罗列,要读出一种萧瑟、凄凉之感。“夕阳西下”节奏稍缓,加重“西下”二字语气,引出最后的情感高潮“断肠人在天涯”,“断肠人”三字要重读,突出游子的愁苦。 【课文诵读】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疏通文意】 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问题1:《天净沙·秋思》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怎样的感受? 参考答案:诗中描写的景物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景物大多带有萧瑟、凄凉的色彩,如“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营造出一种深秋黄昏的孤寂氛围;而“小桥流水人家”则显得宁静温馨,与整体氛围形成对比,更突出了游子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问题探究】 问题2:“断肠人在天涯”中的“断肠人”指的是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断肠人”指的是漂泊在外、远离家乡的游子。这句话表达了游子在异乡漂泊、思念家乡却无法归去的深切哀愁和孤独感。“断肠”一词形象地表现了这种情感的强烈程度,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问题探究】 问题3:这首小令虽然只有五句,但画面感极强。你能想象出这首诗描绘的画面吗?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个深秋傍晚的景象:枯藤缠绕着老树,几只昏鸦在枝头哀鸣;不远处有小桥、流水和几户人家,显得宁静而温馨;古道上吹着萧瑟的西风,一匹瘦马缓缓前行,马上坐着一位满脸愁容的游子。夕阳缓缓落下,天地间弥漫着一种孤寂与凄凉。 【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