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56438

13.1 两种电荷 教案(表格式)2025-2026学年初中物理沪粤版九年级上册

日期:2025-11-20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00次 大小:62115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13.1,学年,九年级,物理,初中,2025-2026
  • cover
13.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年级 九年级 学科 物理 课时数 1课时 教师 课题 13.1两种电荷 教学 目标 物理观念 1.明确电荷核心概念 定义:物体摩擦后能吸引轻小物体,说明带了电(电荷),用摩擦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叫摩擦起电; 两种电荷:①正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②负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 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2.掌握验电器原理与使用 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或指针);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带电体接触金属球,电荷转移使金属箔带同种电荷而张开,张角越大带电越多);用途: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3.理解静电现象 微观本质:摩擦起电是电子转移(失电子带正电,得电子带负电),并非创造电荷; 应用与防止:①应用:静电喷涂(带电涂料吸向工件)、静电除尘(粉尘带电吸向电极)、静电复印;②防止:避雷针(尖端放电导走雷电)、油罐车拖地铁链(导走摩擦静电)、印染厂保持湿度(导走静电)。 科学思维 1.培养实验归纳能力:通过摩擦起电、电荷相互作用实验,从“吸引轻小物体”“排斥/吸引现象”归纳出摩擦起电定义、电荷相互作用规律,避免纯理论记忆; 2.提升微观推理能力:从“原子结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推理摩擦起电本质(电子转移),突破“电荷凭空产生”的误区; 3.强化辨析思维:区分“电荷吸引的两种情况”(异种电荷吸引、带电体吸引不带电轻小物体),纠正“吸引一定是异种电荷”的错误认知;对比静电应用(利用电荷吸引)与防止(导走电荷)的原理,避免原理混淆。 科学探究 1.完整参与三大核心实验 活动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①操作:每组用塑料梳子(或玻璃棒)在干燥化纤布(或丝绸)上摩擦,靠近碎纸屑、头发丝,观察是否吸引;更换毛皮摩擦橡胶棒重复实验;②记录:“摩擦后能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区分“梳子吸引纸屑”“橡胶棒吸引头发”的共性; 活动2(探究电荷间相互作用):①操作:用丝线悬挂摩擦后的玻璃棒(正电),分别靠近另一根带电玻璃棒、带电橡胶棒(负电);悬挂带电橡胶棒,靠近另一根带电橡胶棒,观察排斥/吸引现象;②分析:归纳“同种排斥、异种吸引”的规律; 活动3(探究验电器的使用):①操作:用带电玻璃棒接触验电器金属球,观察金属箔张开;用带电橡胶棒重复,对比张开现象;改变摩擦力度(带电多少),观察张角变化;②分析:得出“金属箔张开→物体带电,张角越大→带电越多”的结论; 2.合作设计验证实验:设计“判断物体是否带电”实验:用“吸引轻小物体”“与已知带电体相互作用”“验电器”三种方法,检验摩擦后的铅笔、橡皮是否带电,记录不同方法的效果。 科学态度 与责任 1.结合古代静电记载(西汉《春秋纬·考异邮》“玳瑁吸褖”、西晋《博物志》梳头发光),感受我国古代对静电的早期认知,增强文化自信; 2.联系生活静电现象(冬天脱衣火花、静电球、油罐车铁链),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3.在实验操作中,养成“如实记录现象(如‘摩擦后吸引纸屑’‘同种电荷排斥’)、严谨分析结论”的科学态度,拒绝因“现象不明显”而主观臆断; 4.了解静电危害(雷电损毁建筑、静电引发爆炸)与防护措施,树立“安全用电、利用物理知识规避风险”的责任意识。 教材 分析 1.地位作用 本节是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第十三章“简单电路”的开篇课,承接小学阶段“静电现象”的感性认知,系统讲解“电荷的产生、分类、作用及应用”,为后续“电路组成”“电流”“欧姆定律”奠定电现象的基础,是“从静电到电路”的关键衔接,也是理解生活中电现象的核心内容; 2.内容结构 教材以“现象→规律→本质→应用”为主线,分四部分展开: 第一部分“电是什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