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散文二篇:探寻生命意义, 构筑精神家园 壹 贰 八年级上学期 第四单元 目录 CONTENTS 01 课程导入 02 永久的生命 03 我为什么而活着 04 对比总结与深化 05 拓展延伸与作业 01 课程导入 请大家闭上眼睛三秒钟,想一想: 十年后,你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你正在为之努力的、最想得到的东西是什么? 这些,可以看作是你们现阶段“为什么而活”的一个小小缩影。 我们的生命,从宏观的宇宙尺度来看,不过是短暂的一瞬。 那么,一个明知会结束、如此有限的生命,它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我们所有的努力、所有的悲欢,在最终的“结束”面前,意义何在? 这不仅仅是我们的困惑,也是古往今来所有智者都在探寻的终极命题。今天,我们将走进两位中外智者的精神世界,看看他们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的。 我们应当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 本课学习目标 文化自信 提升个人思想境界,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语言运用 积累重点词语,品味哲理散文的语言魅力。 思维能力 把握文章中心观点,理清写作思路,领悟人生哲理。 审美创造 品味意蕴深刻的语言,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 文体知识:哲理散文 定义:以说理、揭示哲理为主要目的的散文。 特点: 1、形散神聚。形式自由,但核心思想高度集中。 2、情理交融。将抽象哲理融入具体感受和形象描述中。 3、语言隽永。语言精炼而意蕴深厚,耐人寻味。 02 永久的生命 永久的生命 严文井,原名严文锦,中国现代作家,作品富于 哲理和诗意 ,充满对生命的温情与思索。 。1915年生,湖北武昌人。1934年毕业于湖北省立高中,次年到北京图书馆工作,并开始以“严文井”的名字发表作品。历任《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卷网-社长等职。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童话集》等。在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被授予荣誉奖。 作者介绍 《永久的生命》:本文选自《严文井选集》下册(人民文学-出卷网-2001年版)。略有改动。这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比喻和哲理意蕴的散文,是作者对生命的严肃认真思考的总结,充满乐观情绪。 背景链接 永久的生命 初读感知,划分层次 永久的生命 第一层:(第一自然段)谈生命的易逝,表现出人对 生命的无奈。 第二层:(第二至四自然段)通过小草和牛犊具体表 现生命永久不朽的意义。 第三层:(第五自然段)了解了生命的真实的意义,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精细研读 永久的生命 1、文章的整体结构是怎样的?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论述手法? 文章采用了经典的“欲扬先抑”的结构。第一段为“抑”,极力渲染个人生命的短暂、有限与无奈,奠定悲观的基调。从第二段开始“扬”,笔锋一转,热情歌颂“生命自身”的永恒与神奇,最后在高潮中发出对生命的赞美。这种结构形成了强烈的思辨和情感张力,使观点的表达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第一部分:整体结构与情感基调 精细研读 永久的生命 2、文章的情感脉络是如何发展的? 情感脉络清晰而曲折:始于感伤与无奈(“我们都非常可怜”)→ 转向豁达与坚定(“不应悲观”、“没有时间悲观”)→ 升华为赞叹与喜悦(看着小草、小牛犊的感动)→ 最终达到激昂与崇敬(“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 第一部分:整体结构与情感基调 精细研读 永久的生命 3、作者是如何具体描绘生命“有限”这一特征的? 作者从细微处着手: 具体细节: “一颗白齿,一段盲肠,一些头发,一点点和人开玩笑的兴味”。这些既是生理衰变的迹象,也是青春活力消逝的象征。 核心论断: “有限的岁月只能一度为你所有”,“永远不会再返回”。 精妙比喻: “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无法像洗衣补衣一样修复生命的损耗与遗憾。 情感落点: 以“我们都非常可怜!”这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