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58753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份适应月考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日期:2025-11-0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25次 大小:1159858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重庆市,语文,答案,图片,试卷,月考
  • cover
巴蜀中学高 2026 届 10 月适应性月考(三)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 1. 答卷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 .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后 , 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阅读 C70 分) (一)阅读 1 (本题共 5 小题,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_,5 题。 主持人 :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中华民族在对真善美的求索中积累了深厚的生活智慧,形成 了丰富多维的审美生活样态。请谈谈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有哪些生活美学理论资源? 袁劲:以生活美学为视角,我们可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主轴里寻得理论资源。首先,以孔子为代表的 生活中高扬“曾点气象”“孔颜乐处”。其次,道家的“裘;套无言”“法天贵真”思想,体现在老子以辐 戟论虚实有无和庄子关乎解牛的寓言里,是富有生活怼戍坞生命情趣的顺其自然之美。最后,中国化的佛 心 祥思想,于行住坐卧中参悟翠竹黄花的禅意与诗多)。叶朗先生曾提出, “一个人的审美意识不一定表现为 理论形态”。我们对生活美学资源的探绎,亚晟圆于常见的理论形态,不妨兼顾抽象的理论话语与具体的 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则代表了尚雅的文人趣味和居住风尚。 康倩:探析生活美学理论资源,可聚焦懦家的伦理美学、道家的自然美学、禅宗的觉悟美学、《周易》 的“生生”美学这四大核心脉络,它们共同铸就了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的哲学基因一 “道器不二,即用显 体”,塑造了“日用即道”的中国审美生活范式。第一点是懦家的伦理与审美交融的“礼乐文明”。孔子 提出“尽善尽美”,强调道德之“善”与艺术之“美”的内在统一,其核心在于将伦理价值内化于心,赋 予日常生活以深厚的社会责任、道德底蕴、审美意趣。 笫二点是道家讲求顺应自然的“天人合一”境界。 道家美学塑造了崇尚无为、朴素、野趣、自然韵律的生活审美观。第三点是禅宗平常日用中的“当下觉悟”。 其核心智慧“平常心是迫”,主张在担水劈柴、吃茶洗钵的寻常日用中体悟真如佛性。 第四点是《周易》 强调宇宙生命刚健不息、动态和谐。易学思想为生活美学提供了深刻的宇宙论基础与拚证思维。 主持人:日常生活中有着丰富的”审美瞬间”,在哲学层面,生活美学对个人和社会具有哪些现实价值? 康倩公众号山城学术圈 : 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的现实价值可概括为以下四点。一是对个体的启示。数字 时代加剧了“悬;孚的头脑”与“疏离的身体”间的割裂,生活美学有利于安顿心灵,通达自由之境。传统 美学强调“技艺修身”,超越“瞬时刺激”获得“深度愉悦”,这种内生性的愉悦更能滋养心灵。二是对 社会的启示。构建情感共同体,涵养伦理秩序,传承文化基因。三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与重构。中国 第 1 页共 8 页 传统哲学和美学的核心是追求“天人合一”,展现了“天人共生”的生态智慧。四是对文明发展的启示。 生活美学通过日常审美实践,弥合感性与理性、物质与精神、个体与社会的割裂,倡导一种感官丰富、心 灵充盈、伦理自觉的“整全生活方式”,为构建更具人文温度的现代文明提供智慧支撑。 袁劲:朱光潜先生曾在《文艺心理学》中描述“审美瞬间" : "在观赏的一刹那中,观赏者的意识只 被一个完整而单纯的意象占住 , 微尘对于他便是大于;他忘记时光的飞驰,刹那对于他便是终古。”在日 常生活中体验丰富的“审美瞬间”,无论是香令人幽、茶令人爽、琴令人寂的直觉,还是雪后寻梅、霜前 访菊、风外听竹的发现,都有助于个人回归经验性的本真生右,重新发现“附近”和“远方”,进而在从 容自如中,疗愈精神的“内卷”乃至 “倦怠 ”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