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 案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陶寺位于临汾盆地核心区域、塔儿山脚下,处于我国两大农耕区交汇地带。考古学界以 “重瓣花朵、多元一体” 形容史前文化格局,其花蕊所在的中原地区,正是陶寺遗址的归属地。作为探索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代表性遗址,陶寺不仅是新中国考古学发展的 “亮点”,更是传承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典型遗存,系统梳理其发现与研究历程,对考古学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1958 年山西文物普查中,陶寺遗址首次被发现,当时推测面积为数万平方米。1959 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建山西队,徐旭生的夏墟调查更推动了 “夏文化” 研究升温,陶寺与东下冯等遗址成为晋南夏文化探索的重点。1959 至 1963 年的晋南大调查覆盖 8000 余平方公里,发现 306 处遗址,不仅奠定山西考古早期基础,更揭示出河南龙山 — 二里头时代晋南政治中心的兴衰与陶唐、夏墟传说的关联。从方法上看,这次区域调查堪称聚落形态考古引入前的 “区域系统调查” 雏形。 1973 年的复查带来关键突破:此前发现的几处遗址实际连成一片,面积达数百万平方米,陶寺由此跃升为超大型遗址,被确定为晋南首选发掘对象。1978 年 4 月,正式发掘工作启动,拉开系统研究序幕。1978 至 1985 年的初始发掘阶段,清理出 4 万平方米墓地及 1309 座墓葬,同时发现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存。发掘者建立起陶寺文化早、中、晚三期序列,将其定性为中原龙山文化 “陶寺类型”,为后续研究筑牢根基。 1985 年后,研究进入深化阐释阶段。通过细分 9 座大墓、80 余座中型墓及 610 余座小型墓的等级,考古学家发现陶寺早期已形成金字塔式社会结构:极少数贵族占有大量财富与权力,90% 的墓主无随葬品,可能为普通成员或奴隶,这暗示阶级社会与国家雏形的出现。张岱海《陶寺文化与龙山时代》与高炜《陶寺考古发现对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意义》更将 “陶寺类型” 升格为 “陶寺文化”,使这一特定时空的文化体成为明确研究对象,为文明起源探讨提供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陶寺文化” 涵盖晋南近百处同类遗址,陶寺遗址仅是典型代表。而其文化属性引发持续争论:早期主流观点认为属夏文化,1985 年李民提出与尧舜相关,此后王文清、罗新等主张为陶唐氏文化,许宏等则认为属有虞氏文化,高炜等学者后期也转向尧文化说,这种分歧恰恰见证了研究的深入。1999 年重启发掘后,中期 280 万平方米大城的确认,更让陶寺作为 “最早中国” 的可能性愈发清晰。 《都邑遗址考古与中华文明探源 ——— 陶寺考古的历程与成就》王巍 ,节选自《听首席专家讲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东方-出卷网- 2023 年版 材料二 青藏高原青铜至铁器时代(距今 3600-2200 年)的文化交流格局巨变,长期缺乏系统考古学阐释。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联合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团队,融合陶器类型学、GIS 建模及社会网络分析,首次在青藏高原应用陶器网络分析法,揭示了该时期文化互动的形成机制,相关成果发表于《Scientific Reports》。 多学科证据显示,距今 3600 年起,驯化动植物的传播使农牧业成为青藏高原史前生计主导,遗址分布扩展至高海拔区域,文化交流强度显著提升。为破解其驱动因素,研究构建两大模型:一是基于卫星遥感植被数据的农牧互动模型(SIMM),模拟牧民沿优质牧草向农区移动的最优路径;二是依据陶器相似度构建的文化交流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