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秋风万里的凝望,照见生命的苍茫 作者介绍 杜甫,字子美,自号“_____”杜少陵等,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诗人。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和人民疾苦,被誉为“_____”,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_____”,他的作品始终贯穿着“_____”这条主线,其诗歌风格基本上是“_____”,“三吏”和“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 少陵野老 现实主义 诗史 诗圣 忧国忧民 沉郁顿挫 杜甫人生四时期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代表作《望岳》 读书游历时期(35岁之前) 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 困守长安时期(35-44岁)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代表作:《春望》“三吏”“三别” 为官流亡时期(45-48岁)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代表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 漂泊西南时期(49岁-58岁)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其人 (712—770) 杜甫其人 (712—770) 知人论世 诗歌风格 沉郁顿挫 “沉郁”指思想内容 “沉”即“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指内容的真实、凝重、含蓄 “顿挫”指艺术形式 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情感的千回百折 节奏的徐疾相间 音调的抑扬顿挫 旋律的跌宕起落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 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地方军阀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严武病逝,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 买舟南下,到达达夔门,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病魔缠身肺病、疟疾、风痹等多种疾病,听力和视力也出现问题,生活很困苦,身体每况愈下。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这首诗也被誉为“七律之冠”。 写作背景 登临诗 古人的登高情结 一、儒家文化影响 君子登高必赋--孔子 二、重九登高习俗的影响 避免邪气,登高避灾 三、现实情况使然 登高则可望远,望远则致思深 律诗,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律诗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 1.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 2.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3.中间两联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文体知识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起句定调)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承句蓄势)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转句掀波澜)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合显主旨) 登高所见 (写景) 登高所感 (抒情) 这首诗写了什么,请同学们划分层次? 整体感知 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在俯仰之间,描绘出一幅气势磅礴、境界宏大的秋景图,营造了雄浑高远,肃杀凄凉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孤独无依,漂泊痛苦的情感。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秋气逼人,天气寒冷,内心凄凉 天地高远广阔,更显人渺小孤单 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 冷色调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在空中盘旋,急风猛烈,无处停息,诗人处境与在急风中低徊盘旋的鸟相似(孤独无依) 探究诗歌 首联意象分别有何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赏析颔联 颔联的意象分别有何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会让人感到韶光易逝,人生短促(生命之短暂) 长江不尽,亘古如斯,会觉得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宇宙之永恒) 对比 [意象构成的画面]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落叶,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勾画出一幅广阔的长江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