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60280

2.2《红烛 》任务式课件(共2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11-0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1次 大小:3476946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2025-2026
  • cover
(课件网) 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 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 知识卡片 新月派 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成立于1923 年,活跃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后期。新月派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 音乐美,表现为诗歌的韵脚严整、节奏鲜明、旋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 绘画美,表现为诗人注意诗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以看作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建筑美,表现在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每节诗的行数相同,每行诗的字数基本相等。 背景链接 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先是专心作画,已初有成就。然而,寂寞的异国生活加上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激发了他的创作冲动,创作了大量爱国诗篇。 1923年,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烛》经郭沫若、成仿吾介绍,由泰东书局出版。 身处异乡却心系祖国   1922年,闻一多远渡重洋留学美国,他的行囊里装的还就是薄薄的一本杜甫诗集。美国的发达他看在眼里,中国的贫穷和战乱他刻在心里。在家书中,他说:“一个有思想的中国青年,留居美国的滋味,非笔墨所能形容。”在美国,有的中国同学去理发,却因为就是有色人种,门都没进去,告到法院虽然胜诉,可就是店老板还就是要求中国学生只能偷偷地来理发。毕业典礼上,惯例就是男女生成对上前接受毕业文凭,但六个中国男生只能自己结成三对走向讲台,因为没有美国女生愿意和他们站在一起。每每耳闻目睹这些事,闻一多都会痛苦地折断手中的笔。   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他知道,很多不堪卒读的话语,然后都可以用来形容祖国的苦难,但他写下的诗句却就是“我要赞美我祖国的花,我要赞美我如花的祖国”。有人说:“国家就是腐败的,到处丑恶,不值得爱。”闻一多痛心地反驳道:“不对,只要就是你的祖国,再丑、再恶,也要爱他。”他常把自己的诗寄给国内的朋友们,也常常提醒道:“不要误会我想的就是狭义的家,我所想的就是中国的山川,中国的草木,中国的鸟兽,中国的屋宇,中国的人”。 朗读指导 红烛啊! 语调深沉,饱满,上扬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断在“要”字后面,“烧”与“光”为重音 既制了,便烧着! 坚定而有力,“烧”字重音 烧沸/世人的血 “血”字拉长音 不误,不误! 两个相同的句式读出区别,后一个要更强调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正是”后断开,重音强调 烧吧!烧吧! 渐高,第二个“烧”字加强重读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读出决绝果敢的语气 文章的层次 分析作者对在每一对节红烛的情感: 对红烛的赞颂 第一节 对红烛的困惑 第二节 对红烛的了悟 第三节 对红烛的激励 第四节 对红烛的感伤 第五节 对红烛的彻悟 第六节 对红烛的慰藉 第七节 对红烛的认同 第八节 对红烛的肯定和期望 第九节 :红色的蜡烛。 这是一首咏物诗。 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诗人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 任务二 文艺评论中总能看到一个术语,叫“意象解构”,它指 的是诗人经常将一个完整的意象,分解成几个不同的部分来 表情达意。如“丁香”在戴望舒的笔下,就被分解成“丁香一 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颜色、味道、 气质三个部分。 请大家找出“红烛”这个意象在闻一多的诗中主要被解构 成了哪几个部分,不同的部分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 意 象 “ 蜡 炬 ” 与 “ 红 烛 ” 问题: 你学过哪些跟蜡烛相关的诗句?表现了什么情感?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