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新课导入: 诗界千年靡靡风, 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十九从军乐, 亘古男儿一放翁! ———梁启超 书 愤 陆游 学习目标 1、了解陆游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2、分析艺术手法,深入探究“愤”的内涵和根源 3、理解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报国无门的悲愤情怀 作者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山阴人,著名的爱国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 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 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陆游“六十年来万首诗”, 一生存诗9300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 陆游诗歌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也有很多抒写日常生活的清新之作。 年少立志: 父亲陆宰为爱国志士,陆游少年时便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入仕艰难: 29岁参加考试,被取为第一名。恰巧奸相秦桧的孙子也参加了这次考试,考官秉公办事,陆游因此也得罪了秦桧,遭到压制,秦桧死后三年,34岁的陆游才有机会走入仕途,任些下级小官。 仕途坎坷,有才华,但不受重用 仕途经历: 创作背景: 陆游生活在金兵大举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 南宋当局偏安江南一隅,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诗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己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北定中原、收复失地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满腔激愤。 诵读诗歌: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书写 愤懑,悲愤 思考:全诗中不着一个“愤”字, “愤”从何来? 题解: 把握诗意: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整体感知: 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 1.优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 2.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 3.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首 联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世事艰”具体指的是什么? ①自己经历坎坷,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 ②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主和派妥协退让,打压排挤爱国志士。 ③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难以实现。 “书”:报国之志 “愤”:报国无门 诗歌品读: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那知 ”一词道出了年轻时的血气方刚、天真纯真。深沉地吐露了时过境迁之后 ,有志之士的辛酸失望和忧愤创痛。其悲其恨, 其愤其忧都是出于“中原北望气如山 ”的坚定信守和“扫胡尘”、“靖国难”以“见九州同”的忠心赤胆。 此联哪里能体现作者的悲愤之情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