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教学目标 1.掌握诗中的重点字、词、句的含义;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结合曹操生平及其作品感受诗人形象。 3.品味“诗眼”理清全诗感情脉络 4.赏析诗歌比兴、用典手法的艺术效果,体会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5.感受诗歌的雄健深沉的建安风骨,体会并学习曹操求贤若渴、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知人论世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b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死后被追尊为魏武帝。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知人论世 曹操的诗歌是“建安风骨”的代表: 悲凉慷慨。内容上刚健有力,形式上简练、峻拔。 核心事迹: · 乱世崛起:在黄巾起义和董卓之乱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通过官渡之战等关键战役,统一了中国北方。 · 政治家:在北方实行屯田制,恢复农业生产;唯才是举,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网罗天下人才。 · 军事家:精通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善于用兵,但也经历过赤壁之战的大败。 · 文学家:“建安风骨”的开创者和核心人物。其诗歌质朴刚健,气韵沉雄,真实反映了汉末的社会现实,抒发了个人宏大的抱负。代表作有《蒿里行》、《龟虽寿》、《观沧海》等。 【建安风骨】 “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公元196到220年。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三曹)、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风骨遒劲风格。 “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 这一时代的作家,逐步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加上当时处于战乱动荡的年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更为慷慨激昂。 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 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绍,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与“孙刘联盟”战于赤壁之下,想一统天下,结果大败。当时曹操已经54岁,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并写下了这首《短歌行》。 时代背景 壹 吟诵诗歌 感受诗风 (二)聆听名家吟诵,感受诗歌风格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女诗人:蔡琰(yan3) 五言形式 风骨遒劲 慷慨悲凉 解题 “短歌行”与“长歌行”的区别 长歌的特点———热烈奔放。 短歌的特点———节奏短促,低音短唱,抒发内心忧愁苦闷。 汉乐府曲调名。本诗用的是汉乐府的旧题,即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乐府”有“长歌”“短歌”之分,其长短的区别不在于篇幅的长短,也不在于句式的长短,而在于歌声的长短。本诗是曹操用旧题写的新词。 短歌行 题解 文学知识 乐府 《白雪歌》《登幽州台歌》《陇上歌》 《兵车行》《丽人行》《十五从军行》 《白头吟》 《李凭箜篌引》 此外还有:谣、辞等别称 歌 行 吟 引 曲 歌行是乐府诗的一种 除了歌、行,还有吟、曲、引等,也是乐府诗。 《西洲曲》《秋风曲》《渭城曲》 文本研读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pì jīn wèi yōu mò duō zā bǔ sè qiān qì yàn “忧思难忘” 从全诗来看,“诗眼”是哪个字呢?哪个字出现字数最多? “何以解忧” “忧从中来” 忧 诗眼是洞察诗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