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水是生命之源》教学设计 课题 《水是生命之源》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二年级 教材分析 《象形会意传文脉———水》是岭美版2024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的文化主题单元,聚焦“以美术语言表现水、理解水的文化内涵”,承接低年级“自然元素认知(如色彩、线条)”,为高年级“复杂文化符号创作(如传统水纹图案)”奠定基础。《水是生命之源》作为单元第2课,是单元的“认知+实践”核心课———前有《水的模样》(感知水的形态:雨滴、溪流、海浪)铺垫自然属性认知,后有《水中的纹样》深化文化内涵,本课承担“从水的‘自然功能’过渡到‘生命关联’”的关键角色,让学生通过美术表现“水滋养生命”的场景,建立“自然—生命—文化”的初步认知。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1.审美感知:感受水在艺术作品中的形态美、色彩美,理解水的文化象征;2.艺术表现:掌握吹画技法,创作水主题创意作品;3.文化理解:知晓水对生命、生产、生态的重要性,树立节水意识;4.创意实践:小组合作完成吹画,锻炼创新与协作能力 学情分析 小学二年级学生已具备“水是生活必需品”的生活经验(如喝水、玩水、看妈妈浇水),能说出“小草要浇水才活”“小鱼不能离开水”,但存在两个认知难点:1.对“水的形态多样性”(如溪流、雨滴、海浪的区别)缺乏系统观察,难以用线条准确表现;2.对“水的文化符号”(如象形文字“水”、传统水纹)完全陌生,需通过“形似联想”(如“水字像水流”)降低理解难度。因此教材内容设计遵循“低难度、强关联”原则———表现方法聚焦“简单线条+淡色”,文化符号聚焦“具象象形字”,符合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模仿到创意”的认知规律。 重点 理解水在艺术、生活中的多元价值,掌握吹画方法并创作水主题作品 难点 通过吹画独特形式,精准表现水的灵动特征与创意内涵 材料准备 教材,PPT课件,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观看视频《假如这个世界上没有了水》同学们,在刚才的视频里,你们看到没有水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通过教材“对比图和实物小草的直观呈现,让学生从“视觉+触觉”感知“水滋养生命”的效果; 讲授新课 水对我们的生活太重要了,水是生命之源。水滋润了土地,孕育了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水呢?喝水、浇水、洗菜、拖地、游泳、洗衣服水在生活各个方面都具有不可或缺性。水生生态系统、旅游、水利工程、海洋生物活动一写一写:观察甲骨文“水”字的字形特征,并写一写。活动二说一说:画家在水彩画作品中表现了水的什么特征?渔归(水彩画)现代高而颐浙江美术馆透明感:水彩画的媒介特性让水呈现出通透的质感,能隐约看到水中物体的轮廓,画中水面的层次因这种透明感得以展现。反光性:水面清晰地倒映出岸边的房屋、树木、桥梁以及天空的景象,体现了水的反光特征,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和真实感。流动性:水面的细微波纹以及整体的柔和质感,暗示了水的流动属性,结合“渔归”的情境,让人感受到水的动态支撑。西湖之夏(水彩画)现代李剑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色彩交融性:通过水彩颜料的晕染,水面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层次,与天空、岸边景物的色彩相互交融,体现了水对色彩的折射与融合特征。反光与投影:水面清晰地倒映出岸边的树木、船只以及远处的建筑,同时船只在水面形成的投影也清晰可见,展现了水的反光和投影特性。流动性与质感:画面中水面的波纹和光影变化,表现出湖水的流动质感,尤其是结合西湖的环境,让观者感受到水的动态与轻柔。活动三议一议:作品如何运用水作为创作灵感?国家游泳中心现代北京观看视频《水立方》活动四学一学:小组合作,对着颜料吹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