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文物中的乘法口诀 备课教师 年级 二年级 课时 共( 5 )课时 第( 1 )课时 教学单元 乘法口诀(一) 教学 目标 1.结合出土文物的真实情况,理解“二五而十”和“三五十五”的含义;借助点子图发现几个5相加的结果,发展几何直观。 2.经历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建立口诀与算式的联系;能够利用口诀之间的内在联系,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发展推理意识。 3.能够运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乘法口诀的便捷性,激发学习乘法口诀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教学 重点 理解5的乘法口诀含义,掌握编制方法,熟记并运用口诀计算。 教学 难点 自主编制5的乘法口诀,理解相邻口诀结果相差5的规律。 教学 方法 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小组合作法、练习巩固法 教学 准备 课件,学习单 教学流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播放视频导入 2. 展示2002年湖南里耶出土秦简和2023年湖北荆州出土楚简的相关图片,介绍简牍上刻有九九乘法口诀表的史实,告诉学生:“早在古代,人们就已经使用乘法口诀了,今天我们就从文物中的乘法口诀入手,学习5的乘法口诀。” 3. 引出本节课主题———5的乘法口诀,进入新课学习。 (二)探究口诀含义(10分钟) 1. 呈现“二五而十,三五十五”两句口诀,提问学生:“这两句口诀是什么意思呢?大家可以结合加法来想一想、说一说。” 活动要求: 独立思考后完成学习单; 在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 2. 小组展示学习成果 “二五而十”:2个5相加,即5 + 5 = 10,对应乘法算式5×2 = 10或2×5 = 10。 “三五十五”:3个5相加,即5 + 5 + 5 = 15,对应乘法算式5×3 = 15或3×5 = 15。 明确“二五而十”就是现在我们常用的“二五一十”口诀。 (三)编制5的乘法口诀(15分钟) 1. 出示点子图,引导学生圈一圈、数一数: 圈出1组5个物体,提问:“有几个?怎样列乘法算式?用口诀怎么表示?”学生回答后,明确1×5 = 5或5×1=5,口诀“一五得五”。 圈出2组5个物体,得出2×5=10 5×2 = 10 ,口诀“二五一十”;圈出3组5个物体,得出3×5=15 5×3 = 15,口诀“三五十五”。 讲解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 把较小的乘数放在前面,较大的乘数放在后面,乘数编在前半句,积编在后半句。 积不满十的,加上“得”字;积满十的,“得”字省去。 小组合作依次列出乘法算式并编制口诀 活动要求: (1)独立思考:在点子图上圈一圈,写乘法算式填在学习单上; (2)小组交流:分享学习单,一起讨论编口诀的方法; (3)对照圈的图和算式,检查口诀对错,确定统一说法。 小组展示: 4×5 = 20 5×4 = 20,口诀“四五二十” 5×5 = 25,口诀“五五二十五” 5×6 = 30 6×3=30,口诀“五六三十” 5×7 = 35 7×5=35,口诀“五七三十五” 5×8 = 40 8×5=40,口诀“五八四十” 5×9 = 45 9×5=45 ,口诀“五九四十五” 4. 整理出完整的5的乘法口诀,带领学生齐读2-3遍。 (四)记忆5的乘法口诀(8分钟) 1. 提问学生:“大家有什么好办法记住5的乘法口诀呢?”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记忆方法。 活动要求: 先独立思考,然后组内交流 2.总结记忆技巧: 每相邻两句口诀的结果都相差5,比如记住“五六三十”,再加一个5就是“五七三十五”。 口诀的最后一个字,不是“五”就是“十”,方便判断对错。 3. 开展“对口令”游戏,两人一组,一人说口诀前半句(如“四五”),另一人说后半句(如“二十”),通过互动加深记忆。 (五)巩固练习(15分钟) 播放哪吒邀请视频 1. 收集第一个碎片———教材第44页练一练第1题(一共有多少个杯子): 出示杯子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列出乘法算式5×3 = 15(个)或3×5 = 15(个),并说出用到的口诀“三五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