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赏 听 悟 大自然的美景 大自然的声音 大自然这本书 古诗三首 20 大自然的声音 21 读不完的大书 22 大自然赠给我们许多珍贵的礼物,你发现了吗? 探索自然,发现生命之美。 ◎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 ◎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 口语交际 身边的“小事” 习作 我有一个想法 说 写 语文园地 归纳方法 练 20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望天门山 自由朗读三首古诗,读准生字字音。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sū shì liàn yàn yì mǒ yí fǎn zhài tái 读三首古诗的题目,猜猜古诗描写了哪里的景色。 鹿柴 五言诗 七言诗 鹿柴 天门山 西湖 初读古诗 第一课时 创作背景:鹿柴,是王维在辋(wǎnɡ)川别业的胜景之一。辋川有胜景二十处,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逐处作诗,编为《辋川集》,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 作者简介: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朝诗人、画家。祖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诗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 主要作品:《相思》《山居秋暝》等 了解作者 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鹿柴 [唐]王维 空山 不见人,但闻 人语响。 返景 入深林,复照 青苔上。 【鹿柴】在今陕西蓝田,王维曾在这里隐居。柴,同“寨”,栅栏,这里读zhài。 fǎn zhài tái 熟读古诗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诗意:空旷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影,只能听见说话的声音。 空阔的山林。 只,只是 第一句直接写出山的空旷。 第二句从听觉的角度,用人的声音衬托出山林的寂静。 分析诗意 诗人来到山林里,看不见一个人,但是却听到了人的说话声。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山林太大了,虽然看不见人,但是说话声却能传得很远。这里诗人用了一个反衬的手法,用“不见人”来突出山林的空旷,用“人语响”来衬托山林的寂静。 以动衬静 诗意:傍晚的阳光斜射进茂密的深林,又照在了青苔上。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人看到夕阳的余晖照进了深深的树林,又照在了青苔上。你们想象一下,夕阳的余晖照在青苔上,会是什么样子呢? 傍晚的阳光。 又 第三、四句写夕阳余晖射入深林,斑驳的树影映照在青苔上,深林更显幽暗。 我仿佛看到空山幽静,人语依稀,阳光斑驳地照在青苔上。 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一幅什么画面? 鹿柴 ( )不见人, 但闻( )。 返景入( ), 复照( )上。 空山 人语响 深林 青苔 想象画面,尝试背诵古诗。 读准字音,认真观察每个字的结构和各个部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fǎn 返 半包围结构 wànɡ 望 duàn 断 chǔ 楚 zhì 至 àn 岸 ɡū 孤 yǐn 饮 yì 亦 yù 欲 mǒ 抹 yí 宜 上下结构 左右结构 独体字 会写生字 上下部分之间紧凑。上半部分注意 “亡” 与 “月” 的穿插关系。下半部分 “王” 的末笔横要平直舒展,托住上半部分。 左半部分的 “米” 捺变为点。右半部分 “斤” 的竖撇要穿插到左半部分的下面,竖要直,保持整个字的稳定。 左部 “子” 的竖钩弯度及出钩要规范,右部 “瓜” 的捺画起笔位置要准确,竖提的起笔位置不要过高,且要注意 “瓜” 不是 “爪”。 左半部分 “谷” 的捺变为点。右半部分 “欠” 的横钩要短促有力,撇要穿插到左半部分的下面。 上半部分的 “林” 要写得扁一些,捺变为点。下半部分要舒展,横钩在横中线上,作为主笔的捺要写得平缓舒展。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鹿柴》。 2.读完《鹿柴》后,用画笔描绘出你想象中的画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