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单元 17 刘胡兰 [核心素养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收买、威胁、牺牲”等词语的意思。 4.能结合具体语句体会刘胡兰的英勇不屈。 [教学重难点] 1.能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通过了解刘胡兰的英雄事迹,感受刘胡兰大义凛然、坚强不屈的革命气概,激发学生的崇敬和惋惜之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反、村、被、由、于、消”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刘胡兰勇于斗争、顽强不屈的英雄事迹。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在第6单元中我们先后认识了在八角楼上忘我工作的毛主席、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朱德同志、与傣族人民共度泼水节的周恩来总理,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革命先烈———刘胡兰。 2.(出示课题)认识生字“刘”“兰”。 (1)文+刂=刘; (2)羊-丨=兰; 出示“兰花”的图片,提示“兰花”是一种美丽的花,“兰”用在人名中寄予了父母对子女美好的愿望。 3.简介刘胡兰: 刘胡兰,原名刘富兰,著名的革命先烈,优秀的共产党员。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云周西村人。10岁起参加儿童团,13岁参加中共妇女干部训练班,14岁成为中共预备党员,15岁因叛徒出卖被捕牺牲,毛主席专门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4.导入新课:同千千万万的革命先烈一样,为了新中国,为了我们能过上今天这样的幸福生活,刘胡兰牺牲了生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刘胡兰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主朗读,学习生字 1.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4个自然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做标记。 (2)自主交流识字方法。 2.出示会认字:刘胡兰 反动派 由于 出卖 共产党员 被捕 收买 似的 踏着 烈士 光荣 十五岁 题词 (1)学生根据拼音认读,齐读、开火车读; (2)教师点拨字音:“刘、兰、烈”都是边音; (3)自主交流识字方法: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 ①结合形声字特点识记: 派———从水(氵) (pài)兼表声。最早是指水的支流,所以是三点水旁。出示词语“派出、分派、反动派”,加强记忆; 烈———火(灬)表意,篆书形体像火焰;列(liè)表声; ②加一加识记:口+贝=员;扌+甫=捕; ③组词识记:踏———踏步、踏板 荣———光荣、荣耀 岁———岁月、岁数 题———题词、习题 3.识字游戏。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把生字词带入课文中,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充分感受刘胡兰面对残暴的敌人坚定不屈的英雄形象。 2.说一说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点拨:全文共四个自然段,描述了刘胡兰从被捕到英勇牺牲的过程。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了刘胡兰被捕的时间、地点和原因。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下,刘胡兰宁死不屈、英勇牺牲的经过。(这两个自然段都是先写敌人用了什么手段,后写刘胡兰的表现,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写毛主席亲笔写题词纪念刘胡兰。 总结:本文描写了刘胡兰被捕后,为了严守党的机密,与凶残的敌人作斗争,最后光荣牺牲的悲壮事迹。 三、读第1自然段,感受危机 1.请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注意读好长句子。 2.教师指导长句子的正确读法:第一自然段有两个长句子,不太好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1942年1月12日,天/阴沉沉的,国民党反动派/包围了/云周西村。 由于/叛徒的出卖,年轻的共产党员/刘胡兰/被捕了,关在/一座庙里。 3.说一说从第1自然段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预设:时间(1947年1月12日)、天气(阴沉沉)、地点(云周西村)和主要人物(刘胡兰)。 4.学习ABB式的描述方法。 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