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幻灯片 1:封面 1.2.1 加法 学科:数学 年级:一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1. 理解加法的含义,知道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2. 掌握加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认识加号 “+” 和等号 “=”;3. 能正确计算 5 以内的加法,结合 “分与合” 验证结果,培养初步的运算能力。 幻灯片 2:情境导入 ——— 合并场景,初识加法 场景 1:小丑拿气球 出示图片:小丑左手拿 2 个红气球,右手拿 1 个蓝气球,准备把两只手的气球合在一起。 提问:小丑左手有几个气球?右手有几个?如果把两只手的气球合起来,一共有几个气球?(引导学生说出 “2 个和 1 个合起来是 3 个”)。 场景 2:小朋友摆积木 出示图片:桌上左边摆 3 块黄色积木,右边摆 2 块绿色积木,小朋友把两堆积木推到一起。 提问:左边有几块积木?右边有几块?合起来一共有几块?(学生回答 “3 块和 2 块合起来是 5 块”)。 引出课题: 像这样 “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有多少” 的问题,在数学里我们用 “加法” 来解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加法”。 幻灯片 3:探究加法的含义与算式(以小丑拿气球为例) 一、理解 “合起来” 就是加法 实物演示: 用磁贴代替气球,在黑板上左边贴 2 个红磁贴,右边贴 1 个蓝磁贴,然后将两部分磁贴移到一起,说明 “把 2 个和 1 个合起来,求总数,用加法”。 加法的定义: 把两个数(或两部分数量)合起来,求一共有多少,叫做加法。 二、认识加法算式与符号 算式写法: “2 个和 1 个合起来” 写成加法算式:2 + 1 = 3; 介绍符号:“+” 叫做加号,读作 “加”,表示 “合起来”;“=” 叫做等号,读作 “等于”,表示 “合起来的结果是”。 算式读法: 2 + 1 = 3 读作 “2 加 1 等于 3”;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再指名读,确保读准符号名称和算式。 三、算式各部分的含义 分解算式: 2:表示左手气球的数量(第一部分); 1:表示右手气球的数量(第二部分); “+”:表示 “合起来”; 3:表示两部分合起来的总数(结果)。 学生活动: 指着算式,同桌互相说说每个部分表示的含义,如 “2 表示左边的 2 个气球,1 表示右边的 1 个气球,合起来是 3 个”。 幻灯片 4:探究 5 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结合 “分与合”) 一、方法 1:实物操作法(以 “3 + 2” 为例) 操作步骤: 拿出 3 根小棒(代表左边积木)和 2 根小棒(代表右边积木),合在一起后数总数:1、2、3、4、5,得出 3 + 2 = 5。 适用场景:刚接触加法时,通过数实物帮助理解 “合起来” 的过程。 二、方法 2:利用 “分与合” 计算(核心方法) 关联旧知: 回顾 “分与合”:5 可以分成 2 和 3,反过来 2 和 3 合成 5,所以 3 + 2 = 5(因为 3 和 2 合起来是 5); 示例:计算 2 + 2,想 “2 和 2 合成 4”,所以 2 + 2 = 4;计算 1 + 3,想 “1 和 3 合成 4”,所以 1 + 3 = 4。 优势: 不用数实物,借助 “分与合” 的记忆快速得出结果,培养抽象思维。 三、方法 3:画图法(辅助理解) 示例:计算 1 + 4,画 1 个○和 4 个△,再把它们圈起来,数出一共有 5 个图形,得出 1 + 4 = 5; 学生练习:在练习本上画一画,计算 “2 + 3”,教师巡视指导画图规范。 幻灯片 5:巩固 5 以内加法(分层练习) 一、基础练习 1:根据情境写算式 出示图片: ① 树上有 1 只小鸟,又飞来 2 只,一共有几只?(算式:1 + 2 = 3); ② 盘子里有 2 个苹果,妈妈又放进去 2 个,一共有几个?(算式:2 + 2 = 4); 学生活动: 先说说 “哪两部分合起来”,再写出加法算式,同桌互相检查算式写法和结果。 二、基础练习 2:直接计算(利用 “分与合”) 出示算式:1 + 1 = 2 + 3 = 3 + 1 = 1 + 4 = 2 + 2 =; 学生独立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