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67429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11-0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56次 大小:14030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江苏省,学期,答案,试题,语文,月月
  • cover
高二10月检测 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南京作为首都伊始便受到质疑。吴稚辉以建都南京是“总理遗嘱”来说服众人。“南京建为首都是总理的主张,总理还要将遗体葬在南京……首都建在南京已无问题。”此番主张引起北部军阀阎锡山、冯玉祥等人不满,在他们的支持下,北派地理学者公开质疑建都南京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代表人物是白眉初。 白眉初在《国都问题》一文中,得出建都北京国运长久,建都南京国运短暂的结论。复从各方面指摘了南京的劣势。“南京十代国都,其特点所在,非偏安,即年促。”具体来说是十代“合计不能超过四百五十年之数,”“除朱明以外,皆为偏安,而无一能成统一之局者”。并且他认为南京位置偏南,而“今世强国之都城,皆萃于北纬四十度南北”,列举世界强国的纬度位置,“一种气候之下,其民族之体力精神,随之变异”,而“南京温暖……盖不宜于武,必宜于文”。所谓古代“金陵天子气”不过是“狭小之形势言之也”,南京是“一平原四战之区尔”,不能与北京的宏伟气象相比。针对吴稚辉等人“总理遗嘱”的说法,白眉初强调:“假令总理生至今日,亦当幡然改计,以建都北京为宜也。”北派学者叶叔衡认为,从地理、天时与历史的角度而言,不赞成建都南京,并指出“近来建都南京的主张似乎并不是从地理天时上立论,而多从政治外交经济各方面说话”,脱离了学术讨论的学理基础,不能令人信服。他认为“就全国的形势与国家的大计说,首都应在北京,固无疑义,即就国民政府说,亦未尝不可建都于北京”。 偏安且短促的历史宿命论和地理劣势深深刺痛了建立伊始的国民政府,迫使其不得不在政治上和学理上为南京辩护。深具史地知识且对国事极为热衷的张其昀自然参与其间。在张其昀之前,龚德柏就进行驳斥:“白君对于近代国都之意义,毫无了解。故以十八世纪以前之国都论,而欲适用于现代,根本上已属错误。”并强调:“盖南京建都,已系既定之局势,决不为书生一两篇文字所左右也。”与龚德柏文章言辞激烈、政治色彩浓厚不同,张其昀论述认为,时代已经发生变化,中国的威胁也从北方转移至东南,因此不能因袭历史而不顾现实。“现代中国政治家之大问题,不复为‘胡马’(少数民族)之问题,而为‘炮舰’(西方列强)之问题。”南京的地理位置并非“偏安”而是应对海上力量的积极进取。……金陵建都,决非避开敌人之锋镝,正在冒锋镝而奋斗,旗帜鲜明,灼然无可致疑者也。” 1929年6月1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针对围绕国都问题的交锋,以《国都南京的认识》为题编印成册。国民政府试图以官方的形式为此次论战定性,强化南京的国都地位。 (摘编自韩宾伟《史地学派与近代国都论战》)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的国都论争中,人们基于对民国建立以来南北局势的细致观察和北伐战争后的新形势,对首都选址重新思考。主张定都南京者进一步强化北京“专制巢穴”的定位,并将南北二京的形象严重对立;主张定都北京者则极力消解北京的负面政治形象。 民初建都北京之后,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政府内旧朝遗臣较多,革命党人屡被排挤。国民革命期间唐绍仪更是强烈呼吁革命后应建都他处:“今日建一新政府以重新振作精神,实为必要,盖北京帝皇之都,积习过重,凡至北京者,鲜有不被其同化。”张其昀声明支持唐绍仪的主张,称“北京为官僚渊薮,自满清中叶以来,官僚政治之腐败,达于极点,习俗移人,积重难返”“人心尘浊,共和政体难以发长”。 当时的精英人士察觉到,除官僚系统外,民初以来北京民众的政治思想和社会生活依然深受数千年帝制的戕害。1921年中共一大北京代表张国焘在提交的报告中如此描述:“当中国存在着君主政体时,人们把政治看作是帝王个人的事情。革命以后,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