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二10月 学情调研测试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唐宋时期,洞庭湖水面进一步向西扩展。形容湖区水域汪洋浩渺的“八百里洞庭”一词,开始出现于这一时期的诗文之中。如唐代诗僧可朋的“周极八百里,凝眸望则劳。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宋代梅尧臣的“风帆满目八百里,人从岳阳楼上看”;还有“洞庭八百里,幕阜三千寻”;等等。 但《元和郡县志》记载:“洞庭湖在县(巴陵)西南一里五十步,周回(周围)二百六十里;青草湖在县南七十九里,周回二百六十五里。”洞庭、青草两湖合计,周回仅五百余里,与《水经注》记载的“广圆五百余里”一致,并无变化。因此,诗文中的“八百里洞庭”,当包括当时华容县境内的赤沙湖(此时亦称赤亭湖)。估计唐代东洞庭水面已开始向西洞庭扩展,赤沙湖有纳入洞庭湖的趋势。 宋代文献中,洞庭湖向西扩展的趋势已有明确记载。《皇朝郡县志》记载:“洞庭湖在巴陵县西,南连青草亘赤沙,七八百里。”《巴陵志》记载更为明确:“洞庭湖在巴丘西,西吞赤沙,南连青草,横亘七八百里。”可见随着湖区的继续沉降,水面扩展,洞庭、青草、赤沙三湖已连成一片汪洋水域(见下图)。赤沙为洞庭吞并后,原来两湖之间的华容南境,地皆面湖,民多以舟为居处,随水上下,渔舟为业者十之四五,所至为市,谓之潭户。 (摘编自《洞庭湖演变的历史过程》) 材料二: 元明清时期,长江流域经济发展迅速,土地开发加剧,原始植被遭受大量破坏,水土流失日趋严重,长江含沙量不断增加,导致云梦泽逐渐淤填消亡。随着云梦泽的消亡和北岸统一的荆江大堤形成,长江水位抬升,洪水期的洞庭湖范围继续扩展,达到极盛。清道光《洞庭湖志》记载:“洞庭湖东北属巴陵,西北跨华容、石首、安乡,西连武陵、龙阳、沅江,南带益阳而寰湘阴,凡四府一州九邑,横亘八九百里,日月皆出没其中。”这一时期洞庭湖的面积达6000平方千米左右。 19世纪中叶开始,洞庭湖演变剧烈。清咸丰二年荆江南岸马林工溃决,形成藕池口,因民力拮据未修复,至清咸丰十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在藕池口之下形成藕池河。清同治九年长江又发生特大洪水,荆江黄家铺溃决,事后堵塞不坚;清同治十二年复溃,形成松滋河。藕池河、松滋河形成后,大量洪水涌入洞庭湖的同时也带来大量泥沙,洞庭湖湖底不断淤积,北部堤垸不断增长侵蚀湖面。由于洪水位抬升,洞庭湖南部的沅江县(今沅江市)、湘阴县境内的堤垸不断溃废,弃田为湖,洞庭湖发生南迁的同时,面积也逐步减小。至1949年,洞庭湖面积减为4350平方千米,目前洞庭湖面积大约为2625平方千米。 (摘编自《洞庭百问》) 材料三: 主持人: 余妹辰:在洞庭湖区围湖垦殖得到严格控制的背景下,洞庭湖的面积是基本上不会再变了。泥沙淤积已是洞庭湖萎缩的主要因素,而且三峡水库下泄的水沙冲淤对洞庭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1998年的时候,国内的一些知名科研院所的专家们,对三峡水库运行之后100年以内的各个时段,经过荆南三口进入洞庭湖的水沙量进行了详细的预测。专家们认为,三峡水库运行之后,随着时间的延长,三峡水库排沙比会逐渐增大,但到运行100年的时候,水库的库容会基本淤平,形成一个冲淤平衡的状态,洞庭湖会在2150年因为泥沙的淤积而彻底消亡。但是根据水利部公布的近些年的荆南三河实际进入洞庭湖的输沙量数据,还有湘、资、沅、澧“四水”年均入湖泥沙数据,以及出湖泥沙数据来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三峡水库运行之后的第一个10年,淤积在洞庭湖的泥沙年均大概是52×104吨;三峡运行之后的第11~18年,淤积量为负值,也就是说,这个阶段洞庭湖的洲滩处于被冲刷的状态。2003年至2020年,也就是后三峡时代的这18年,统计实际入湖泥沙量与出湖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