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69414

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2024)【核心素养目标】三 毫米、分米和千米 教学设计(4课时)

日期:2025-11-04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38次 大小:6802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小学,教学设计,千米,分米,毫米,素养
    三、毫米、分米和千米 大单元主题设计 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主要围绕长度单位展开教学,包含“毫米、分米的认识”“毫米、分米和米的单位换算”“千米的认识”“距离的估计方法”等内容。通过创设测量数学书、实际测量100米距离、和家长走1千米路程、思考从家到学校的距离如何估计等多种生活情境,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毫米、分米、千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材编写特点 情境化引入: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如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运动场跑道长度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层次性推进:内容安排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从认识毫米、分米,到掌握毫米、分米和米的单位换算,再到认识千米、学习距离的估计方法,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逐步提升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实践性突出:设计了大量实践活动,如实际测量物体长度、走1千米路程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和应用意识。 学情分析 已有基础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长度单位,如厘米、米,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并且具备初步的数学交流和合作能力。 认知特点 三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直观形象的事物感兴趣,容易被生动有趣的情境和活动吸引注意力。他们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新知识,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还需要借助具体的操作和形象的素材来辅助理解。 学习困难 学生可能在以下方面存在困难: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理解毫米、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理解千米的概念,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掌握距离估计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估计方法。 第1课时 毫米的认识 核心素养目标 情境与问题:创设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等实际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数的问题,从而引出长度单位毫米,培养学生从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学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提高测量能力和单位换算能力。 思维与表达:在探究毫米与厘米的关系、用毫米记录测量结果等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学会用准确的语言表达测量结果和单位换算的过程。 交流与反思: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发现,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学习他人的优点,提高合作交流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重、难点 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会进行毫米和厘米的换算。 难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PPT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课堂导入 教师提问:“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能用手势表示1米(m)和1厘米(cm)的长度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学过的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1米和1厘米的长度。 教师出示课件图片(6厘米的物体),让学生快速回答长度。 学生观察图片,快速回答物体长度。 教师引导:“如果测量数学书的宽和厚,结果是不是整厘米数呢?请大家估一估、 量一量。” 学生对数学书的宽和厚进行估测和测量。 (通过复习旧知识,唤起学生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记忆,为学习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做好铺垫。创设测量数学书的情境,让学生发现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数的问题,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学环节二:新知探究 1.测量实践,引出毫米 教师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估测并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记录结果,提供直 尺和学习单,并引导学生汇报交流测量结果。 学生参与小组活动,对数学书的长、宽、厚进行估测和测量,记录结果。汇报交 流测量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