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分类与整理(2) 核心素养目标 情境与问题:结合垃圾分类、游戏分组等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按不同标准(如属性、功能、特征)对物品进行分类的方法,能够将分类结果整理到简单统计表中,并进行简单的数量统计。 思维与表达:使学生经历“观察—确定标准—分类统计—对比分析”的过程,能用规范的句式清晰表达分类过程与结果,培养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交流与反思:组织学生对比不同分类标准的结果,反思分类标准对统计结果的影响,学会倾听他人观点,补充或修正自己的分类方法。 重、难点 重点:学会按不同的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和整理。 难点:理解“分类标准不同,结果可能不同,但总数不变”的统计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PPT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生活情境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参加过垃圾分类吗?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生活中的分类。 [板书课题:分类与整理(2)] 教学环节二:新知探究 课件出示教科书P3例2情境图。 1.讨论分类标准。 师:几个小朋友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到公园做游戏。如果要分两组做游戏,他们可以怎样分组呢? 学生会发现人物的年龄、性别、装饰等不同之处,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说出分组的标准以及选定这个标准的理由,使学生意识到:如果要分两组做游戏,按大人、孩子分组或者按男、女分组比较合适。 2.选定分类标准,统计分类结果。 (1)师:那我们就选择其中的两种标准进行分类:按大人、孩子分或按男、女分。请你用自己喜欢的图形画一画,写一写,把分类的结果整理在表中。(课件出示) (2)师:表中的数据“8”和“6”分别表示什么?“7”又表示什么呢? 结合文字记录,让学生理解“8”表示8个大人,“6”表示6个孩子;“7”分别表示7男和7女。 (3)师:仔细观察这两个表,你发现了什么?同样是对这些人进行分组,为什么分的结果不一样呢? 有的学生会将两个表分开来看,发现大人多、小孩少,男女一样多;也有的学生会同时观察两个表,对比其中的数据,发现分类计数的结果不一样,或对比其中的文字记录,发现分类的标准不同。 (4)师:按不同的标准分,结果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通过计算发现,总人数是相同的。适时渗透“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可能不同”,但不管怎么分,每种分类标准下分类结果的计数之和都应该是相同的。 3.自定标准分类。 师:同样是这些人,还可以按照怎样的标准进行分类? 学生可能想到按照“左、右”标准分为两组,也可以按照“爸爸、妈妈、孩子”分成三组。学生交流后,课件展示分类结果。 教学环节三:课堂练习 1.完成教科书P4“做一做”第1题。 学生根据经验很自然地将其分为“上衣”和“裤子”两类,然后将数据填入统计表中。 2.完成教科书P4“做一做”第2题。 学生将这些动物分成两类的困难不大。但在用简单统计表呈现分类结果时,学生可能会在选择分类标准上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应给予一定的指导,可以分为天上飞的和水里游的,当然也可以按照其他标准分类,分类标准合理即可。只要求学生能说清楚,不要求严格地、完整地说出来。 教学环节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在这节课的学习中还有什么疑问吗? 师生共同总结,回顾学过的内容。 板书设计 分类与整理(2) 分类标准不同,结果可能不同,但总数不变。 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通过“游戏分组”“垃圾分类”等生活情境,学生能主动探索不同分类标准,对“分类结果与标准的关系”理解较清晰,课堂参与度高。 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在“按抽象标准分类”(如算式得数)时,易混淆分类依据,需进一步引导明确标准的定义。 改进措施:后续可增加“生活场景分类竞赛”活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