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69798

2026届高考语文复习:信息类文本内容理解选择题 课件(共23张PPT)

日期:2025-11-0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2次 大小:4731948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026届,选择,PPT,23张,课件,理解
  • cover
(课件网) 信息类文本 阅读 内容理解题 壹 类型 阐释 例题 偷 换 概 念 命题人在解释或使用某一概念时,故意弄错对象,或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等进行了调换或混淆 【选项】美术馆所收藏、陈列的部分艺术品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因为实物并不等同于原物。 【原文】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疑问这种反思和质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 【分析】选项采用“改变”的命题手段设误。“美术馆所收藏、陈列的部分艺术品的真实性值得怀疑”错误。原文认为,“实物并不等于原物”,因而需要质疑的是“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而非“美术馆所收藏、陈列的部分艺术品的真实性”。选项偷换概念。 以 偏 概 全 指选项有意把原文中对某类事物某一部分的判断扩大到某类事物的全体,把其中一方面(或一部分)所具有的某些特点、功用等说成所有同类事物所具有的特点、功用。即以部分代整体,以个别代一般,以特殊代普遍。 【选项】家庭既是生活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决定了“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庭伦理 【原文】社会在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变化,“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但作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 【分析】选项采用“改变”的命题手段设误。由原文“现代社会……'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但作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可知,选项中“特有的”错误,不论中国古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孝”都具有家庭伦理之意义。选项以偏概全。 类型 阐释 例题 张 冠 李 戴 指命题者故意将此事物表述为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为彼方面,或者把甲的特点说成乙的特点,或者将甲的观点(或行为状态)说成乙的观点(或行为状态) 【选项】杨宪益译语言特点: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等特点, 翻译立场:把中国传统观念直输给西方读者。 【原文】此外,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和修辞的空灵性这三大特点,使得绝大多数外国学者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触及中华文化的内核。 【分析】选项采用“调换”拼凑”的命题手段设误。“杨宪益译本”“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等特点”错误,张冠李戴。原文中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和修辞的空灵性这三大特点”是说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特点,不是杨宪益译本的特点。 无 中 生 有 指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文中没有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 【选项】霍克思译本的翻译主体:西方汉学家,翻译思想:大体忠实原作,有时使用省译的方法来迎合读者。 【原文】霍克思在其译本中大胆地省却了这段文字的翻译,直接从“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 ”译起。霍克思的省译,显然不是漏译或者不能译,最有可能的原因,是霍克思对其译本艺术性的考量。 【分析】选项采用“改变”的命题手段设误,“迎合读者”错误,原文是说“霍克思在其译本中大胆地省却了这段文字的翻译……最有可能的原因,是霍克思对其译本艺术性的考量”,并没有提到“迎合读者”。属于无中生有。 类型 阐释 例题 混淆 时态 主要指混淆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即把未发生的事情(“未然”)判断为已发生的事情(“已然”),把已发生的事情判断为未发生的事情;或在概率上,把可能发生的事情(“或然”)判断为必定发生的事情(“必然”),把必定发生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