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69947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第八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日期:2025-11-0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2次 大小:377055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贵州省,答案,图片,试题,语文,月月
  • cover
兴义市第八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语文检测 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罗兰·巴特在《文之悦》里说:“文即织物。”对中国人来说,这很容易理解。《说 文》释“文”的本义即“错画”。所以在中文里,文章被视为一种经纬交错之物,也就与别的 文章有千丝万缕的牵连。根据互文性理论,任何文本都是由诸多前/潜文本中引出而重编 的新的织品。 ②巴特所见的“织文”,何尝不就是王安石所讥议的“编事”?但是李商隐的高妙之处在 于,他总是做得到“用旧合机“用人若己”。他以一个统一的意思,让不同的文本像橘瓣一 样聚焦,以己意与原典相发明,“化堆垛为云烟”。这两相发明的效用,在于作者互文的拼 贴物,将其原有的更为丰富的内容带进了新的场合。 ③刘若愚曾就李商隐《锦瑟》一诗的众说纷纭写道:这首诗存在这么多论争,可见大 多数读者都受到此诗的强烈影响,并且感觉到了诗中具体表现出来的某一境界,尽管在描 述这个境界与形容对此一境界的反应时,他们会有很大差别。一些批评家可能误解了此一 诗的境界的本质,错认了他们反应的缘由,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反应不真实。 ④我们试着从互文性角度理解这一问题。一个繁复的文本总是能够唤起读者的多重阅 读体验,像刘若愚说的,他们的反应并非不真实,然而有一些反应没有正确缘由,这就是 误读。尽管从“诗无达诂”的意义上说,没有哪种阅读不是误读,一如哈罗德·布鲁姆所 说,没有哪种解释不是曲解。但读者寻找唯一正确的解释的冲动绝不会停止。元好问《论 诗三十首》之十二曰:“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①好,独恨无人 作郑笺。”中国传统的笺注,大抵只注出处,认为出处明意义自明,如果典故都已精确制 呈,规限了读者的反应,则可以一举中的。如果发生理解上的分歧,一定是互文关系挖掘 不力。高阳在《〈锦瑟〉详解》一文中的看法,就代表了这种自信:“我作考证,以穷极源 流为尚:义山诗号称难解,但本此义一字不放过,解亦不难。” ⑤也许有人会说,互文性理论从文学中抽离了现实生活,切断了文本与现实的联系。 要做李商隐的解人,必须寻绎他真实的生命史。可是,离开浇覆在他文本之上的盘根错节 的互文关系,所谓真实的生命何从侦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不 是在说鲜活的情感只有瞬间的真实性吗?个人的记忆是靠不住的,我们最终只能依靠文本 世界所保存的记忆。 材料二: ①从古人著作里收集诗歌的材料和词句,从古人的诗里孳生出自己的诗来,把书架子 砌成一座象牙之塔,偶向人生现实凭栏眺望。偏重形式的古典主义发达到极端,可以使作 者丧失对具体事物的感受性,恰像玻璃缸里的金鱼,生活在一种透明的隔离状态里。 ②我们古代批评家也指出相同现象:“人于顺逆境遇所动情思,皆是诗材,子美之诗多 得于此。人不能然,失却好诗,惟学古人句样而已。”这是讲明代“七子”,宋诗病情还不至 于那么沉重,不过它的病象已经显明。南宋陈渊在旅行诗里说:“渊明已黄壤,诗语馀奇 趣:我行田野间,举目辄相遇。”陶潜当然是位大诗人,但是陈渊觉得一眼望去都是六七百 第1页,共16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