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70046

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11-0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78次 大小:36418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河北省,阶段性,答案,试题,语文,测试
  • cover
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5-2026第一学期高三年级阶段性测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用 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韧性城市"作为现代城市治理的重要理念,指城市系统在遭受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经济动荡等外部冲击时,能够保持基本运行、快速恢复并实现适应性转型的能力。这一概念源于生态学中的"韧性理论",后经城市规划学者引入城市研究领域,现已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核心议题。 A: :首先是工程韧性,通过冗余设计(如多路供电系统、备份水源设施)确保关键基础设施的安全边际;其次是生态韧性,依托绿色基础设施(如海绵城市、生态廊道)提升自然系统的缓冲能力;最后是社会韧性,培育社区自组织与公民参与能力,形成应急响应的社会资本。上海在《城市总体规划(2035)》中明确提出"建设更具韧性的生态之城",通过构建"环形+放射"的生态网络、建设分布式能源系统等措施,系统提升城市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韧性并非简单的"抗冲击能力",而是强调系统在冲击中学习、重组并进化的动态过程。这意味着韧性城市建设需要从传统的"预测-防御"模式转向"监测-适应"模式,从事后应急管理转向全过程风险治理。 (摘编自《中国城市韧性建设白皮书(2023)》,中国建筑工业-出卷网-出版) 材料二: 2021年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为我们理解城市韧性提供了深刻教训。气象记录显示,当日郑州最大小时降雨量达201.9毫米,突破我国大陆气象观测记录极值。灾害导致292人遇难,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元。 灾后专项评估报告指出,尽管郑州市已建成较为完善的排水系统,但在极端天气面前仍显不足。具体而言,主要问题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韧性不足,地下空间防洪标准偏低,地铁、隧道等关键节点成为脆弱环节;二是应急管理体系存在缺陷,预警响应机制不够健全,部门间协调效率有待提升;三是社会参与机制不完善,基层社区自救互救能力未能充分发挥。 对比而言,东京在应对类似极端降雨时展现出更强的城市韧性。其依托世界领先的"首都圈外围排水系统",通过巨型地下蓄水池、分流河道等工程措施,有效调控洪水风险;同时,建立精细化的分级预警体系和全民参与的防灾训练制度,形成了"工程技术+管理制度+文化意识"的三重防护体系。这一比较表明,真正的城市韧性需要硬件投入与软件建设并重,技术解决方案与治理体系创新协同。 (摘编自《城市灾害应对与韧性建设案例研究》,科学-出卷网-2024年出版) 材料三: 从全球视野看,韧性城市建设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维度。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将"建设包容、安全、韧性和可持续的城市和人类住区"列为具体目标(SDG11)。中国政府在新近发布的"十四五"规划中明确要求"增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韧性城市",并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开展首批试点工作。 深入理解韧性城市的内涵,需要超越传统工程思维。韧性不是追求"绝对安全"———那在技术上不可行,在经济上不划算,在生态上不可持续。相反,它强调系统的适应性与转化能力:在遭受冲击时,系统既可能恢复到原有状态,也可能通过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