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一课时:梳理故事情节 世上本没有故乡,只是因为有了他乡;世上本没有思念,只是因为有了离别。 ———余光中 当人们饱经思念辗转回乡后,眼前的故乡是否又如他们记忆中的模样呢? 让我们一同走进小说《故乡》。 “故乡放不下肉身,他乡容不下灵魂” 时代背景 1919年12月鲁迅回故 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 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 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 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 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小说常识 小说三要素_____,_____,_____ 其中以_____为中心。 人物描写主要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 环境描写包括_____,_____ 小说是_____的,记叙文是_____的 (小说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小说里的故事有些能在生活里找到原型。) 人物 情节 环境 塑造人物形象 外貌描写 心理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 虚构 真实 《故乡》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文中的“我”就是鲁迅吗? 本文选自小说集《呐喊》,是一篇小说。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不能等同于鲁迅。 认识体裁 整体感知 2、梳理情节结构。 1、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 “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 2、小说题为“故乡”,请你根据时间顺序,在“故乡”前再添一个词,将全文划分成三个部分。 故乡-- 故乡-- 故乡 回 在 离 (1-5) (6-76) (77———88) 开端 发展与高潮 结局 梳理情节 2、用一个字来概括故乡留给“我”的印象。 文本感知 变 故乡有哪些方面的变化? 环境、人物 第二、三课时:从变与不变中探析文本主题 任务一:分析故乡之景“变” 故乡之景发生了巨大变化。 速读第2段、第4段、第6段、第12段,圈画描写故乡的关键词,概括故乡景物的特点。 景之变 ②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⑥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 ④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眼前的故乡 记忆的故乡 萧瑟荒凉 阴沉死寂 欣欣向荣 纯净美好 对比 写出了现实故乡萧索荒凉的景象,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烘托出我对现实故乡的失望之情。 记忆中的故乡:景物色彩明快、艳丽。人物英俊、活泼,二者相映成辉。与眼前的故乡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我”对童年美好记忆的怀恋,对记忆中故乡的热爱。 积累: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2、烘托或渲染……气氛; 3、衬托或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等; 4、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5、为下文埋下伏笔或做铺垫; 6、提示作品主题。 鲁迅小说主要用力处是人物塑造,他总是力求用极俭省的办法直接画出人物灵魂的特点。 ———郜元宝《鲁迅六讲》 12-30段:少年闰土 55-75段:中年闰土 插叙 (少年闰土-12、15段) (中年闰土-55段) 脸/眼: 颈: 手: 衣着: 紫色的圆脸 项带银圈 手捏钢叉 红活圆实的手 头戴一顶 小毡帽 灰黄,很深的皱纹,眼肿得通红 (没有银圈了) 手提纸包和烟管,粗笨开裂,像 松树皮 健康、朝气蓬勃 苍老、贫困 (对比) 形象: 头上一顶破毡帽,极薄的棉衣 语言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滔滔不绝 吞吞吐吐 都是乡间趣事 客气话, ↓ ↓ 热情开朗 见多识广 客气迟钝 生活辛苦 18———28段 60———71段 动作(行动) ② 15段:怕羞 便和我说话 熟识了 ② 59段: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态度终于恭敬起来 ①12段:手捏一柄钢叉……用力刺去 ③ 68段:迟疑……就了坐……递过纸包 ③ 30段:躲到厨房,哭着不肯出门 ④72段:只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