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74307

6.14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教案-2025--2026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统编版

日期:2025-11-1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59次 大小:2013080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6.14,-2025--2026,统编,历史(选择性必修3),高中,学年
  • cover
6.14《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了解学校教育发展的主要表现,理解学校教育发展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2. 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知道印刷书发展的主要表现,认识印刷书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3.家国情怀:了解图书馆、博物馆成长的历程,认识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了解学校教育制度、印刷书、图书馆和博物馆的发展历程及发展特征。 本课难点:认识学校教育制度、印刷书、图书馆和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文化载体组图 教师讲述:人类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存在多种方式和途径。上图展示的就是人类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四个重要载体,它们分别是什么?学校、书籍、图书馆和博物馆。你们知道学校教育是如何产生的吗?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图书馆和博物馆分别是什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学校、书籍、图书馆和博物馆的发展历史。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较熟悉的内容导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顺利过渡到本课教学内容。 【讲授新课】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1.官学与私学———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1)官学 ①汉朝设立的太学,以及西晋开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 ②还有自汉朝开始设立的地方官学。 出示太学与北京国子监图及材料 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创建太学……公孙弘拟议,第一,建立博士弟子员制度、确定博士为朝廷教授弟子以完善政教的责任;第二,规定为博士官置弟子50人;第三,博士弟子得以免除徭役和赋税;第四,博士弟子的选送,一是由太常直接选补,二是由地方官选补;第五,太学管理,一年要进行一次考试;第六,考试成绩中上等的太学生可以任官,成绩劣次,无法深造以及不能勤勉学习者,令其退学。 ———摘编自张大生《话说中国文明史》 教师讲述:教育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官学与私学。汉朝设立的太学,以及西晋开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汉代通过太学选拔官员,太学生的教育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经由考试合格后才可到政府任官,成为太学生后即拥有一定的政治经济特权。中央官学之外,还有自汉朝开始设立的地方官学。 汉代的地方官学是由地方行政长官主持兴办的、以儒学理论为主要传授内容的、与中央官学共同形成汉代官学体系的地方学校。不仅有助于社会教化,而且推动了平民教育的发展。 (2)私学 ①春秋时期:私学产生,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情形。其中儒家的代表孔子影响最大。 ②唐朝以后:私学得到进一步发展,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 出示孔子讲学图 教师讲述:西周时期,官府垄断了学校教育的一切学术文化,形成官学合一的现象,称为“学在官府”。春秋后期,周王室更加衰落,无力维持“学在官府”的体制,私人讲学兴起。其中儒家的代表孔子影响最大,其他诸子的思想也各有特色。孔子是最早创办私学的人之一,他主张“有教无类”,招收学生不分贵贱。相传他一生共收过3000名学生,其中成就特别突出的有颜回、曾参等72人。私学的产生和发展培养了大批有才干的学生和具有各种专长的学者、教育家和政论家,对加速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唐朝以后,私学得到进一步发展,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学塾,又称私塾,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以儒家思想为中心。村学,指古代的乡村学堂,多指乡村私塾。蒙学,是中国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教授的内容主要有识字、写字、伦理道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