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东汉末年,汉室衰颓,无力控制整个国家,导致国土分裂,朝政被曹操掌握。手握大权的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在政治上大刀阔斧地改革,文学上也不遗余力地引领着整个时代前进的步伐。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建安文学被称为中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建安文人在历史上也有“建安风骨”的美誉。这之中,“建安七子”成就最高。在建安七子中,刘桢的诗以气盛见称。 新课导入 “建安七子”是指东汉末汉献帝建安年间七位著名文人: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 [ruǎn yǔ] 、应玚 [yīng yáng]、刘桢。因其皆曾居邺城(今河北临漳),亦称“邺中七子”。他们善作文,文采有名于当时及后世。他们后来或被杀,或染疾早逝。他们的作品也大多散佚,仅有后世辑本。 赠 从 弟(其二) 刘 桢 作者简介 刘桢(?―217),字公干,东汉末名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刘桢博学有才,警悟辩捷,被曹操召为丞相掾属,与魏文帝兄弟几人颇相友善,后因在曹丕席上平视丕妻甄氏,以不敬之罪服劳役,后又免罪署为小吏。建安二十二年 (217),刘桢与陈琳、徐干、应玚等同染疾疫而亡。 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五言诗创作方面,在当时负有盛名,曹丕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与曹植并举,称为"曹刘"。如今存诗十五首,诗风遒劲,语言质朴,《赠从弟》三首为代表作,言简意明,平易通俗,长于比喻。这三首诗分别用苹藻、松树、凤凰比喻坚贞高洁的性格,既是对其从弟的赞美,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写作背景 东汉末年———指东汉末年亡国前夕,直至曹丕篡汉或三国鼎立(东吴孙权于229年称帝)结束。这段时间内军阀割据,彼此混战,造成群雄割据的局面。而这些割据势力又有著不同的兴起过程与发展脉络,反映出那个动乱时代的多元面向。 刘桢从小就饱受儒家“仁义礼智信”教育,深知做人要耿性忠直。面对动乱的社会,遭遇坎坷的人生,刘桢更多地是表现个人愤慨不平的情感,因此他的作品中总是充盈着慷慨磊落之气。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首联)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颔联) 冰霜/正凄惨,终岁/常端正。(颈联)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尾联) 诗歌诵读 赠从弟(其二) 诗歌释义 赠从弟 诗题意思:这是诗人刘桢写给堂弟的诗,以松咏志,寄寓了无限期望。 给予 堂弟 诗歌释义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挺拔的样子 形容风声 译文: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迎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风声是多么猛烈,松枝是多么刚劲!严冬中冰霜严酷寒冷,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难道是松树没有遭受严寒吗?(是)松柏天生有耐寒的本性。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多么 强烈、猛烈 刚劲、坚强有力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严酷 终年,一整年 遭受 严寒 诗歌赏析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高耸挺拔, 立于高山之上, 笑迎“瑟瑟”寒风 不向严寒低头 不在恶势力下弯腰 高俊雄伟,傲骨铮铮 形象 品格 山上松 谷中风 对立关系 1、既然是歌咏松,为什么写风? 2、一、二句运用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3、说说一、二句中叠词的妙处。 对比,让“山上松”和“谷中风”展开较量,用“瑟瑟”谷风加以烘托“山上松”的“亭亭”不畏严寒。 用“亭亭”标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摹拟刺骨的风声。以风的肃杀之声凸显松的高洁之态。声韵和谐,富于音乐美。 诗歌赏析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风声盛 松枝劲 不惧外界压力, 坚韧、刚劲挺拔 反 衬 山上松 谷中风 对 立 关 系 诗歌赏析 险恶的环境 正直的君子 象征 诗歌赏析 对比、衬托的手法,用谷中风的迅疾凶猛衬托青松的雄健挺拔,表达对松柏的赞美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