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427592

19 湖心亭看雪 教学设计 (2)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2次 大小:1419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 cover
湖心亭看雪 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冀大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短小的古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人在旅途,主要来学习作者对景物的细腻描写,感受作者在行旅中寄托的那份情思和感悟。 2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短小的古文,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积累词语、读懂文意并不是难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困难的是运用一定的方法对景物中所蕴藏的情感的领会,对作者创设的意境的体味。 3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在字斟句酌间解读文本,并结合助读材料,感知张岱的性情; 2、研读雪景,在一字一词之间感受雪景之妙,品味其天人合一的意境之美。 4教学重点 运用字斟句酌等方法解读文本。 5教学难点 领会作者笔下天人合一的意境之美。 6教学过程 6.1 第一学时 6.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同学们,作家梁衡在他的《秋月冬雪两轴画》中这样说道: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赏雪》。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探究他笔下这轴在古典文学宝库中仍然光彩夺目的画卷究竟美在哪里。 活动2【活动】目标呈现 1、朗读课文,在字斟句酌间解读文本,并结合助读材料,感知张岱的性情; 2、研读雪景,在一字一词之间感受雪景之妙,品味其天人合一的意境之美。 活动3【活动】诵读课文,初探雪景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 2、请从文中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 回答: ⑴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⑶湖上影子,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初步感受意境 提问:你能想象出这画境吗?这个画境美吗?美在哪里? 第一问:你能想象出这画境吗? 同学们可以闭上眼睛想象: 画面的颜色———白,理由:大雪三日,上下一白 用耳朵听一听———静,理由:湖中人鸟声俱绝。这句话让你联想起的成语———万籁俱寂;联想起的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空间的大小———广,理由: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而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 试想身体触觉上的感受———冷;理由:大雪、更定 身处其中的感觉———空,理由: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唯长堤一痕…… 第二问:如果你觉得美,说说美在哪? 问问自己的心,说实话,这个景美吗?其实感觉不到美。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活动4【活动】字斟句酌、解读文本 1、阅读并分析“崇祯五年……湖心亭看雪” ⑴假如我们也和张岱一样是南方人,如今遇上了难得一见的大雪,也要去赏雪,我们会和张岱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 更定独 ⑵张岱为什么要在此时独自赏景?请从文中寻找答案。 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痴”的字形就告诉我们它的意思是心智有缺陷。张岱是这样的人吗?(自然回答“不是”)那么还有什么原因让张岱非要有意选择“更定”“独”来躲开世人去赏雪?是他生性孤僻还是另有其因? 现在无法下定论,我们继续分析。 2、分析“到亭上有两人……痴似相公者!” ⑴张岱行为怪异,谁想竟还有和他一样的人———金陵人。他们都选择了在大雪三日后的更定时分,来到湖心亭赏雪,一样“痴”,可你知道他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qiǎng)饮三大白而别。 金陵人张岱 ①两人独 ②铺毡、童子烧酒、炉拥毳衣炉火 ③大喜(知音相遇)强 分析人物心情: 按说知音相遇应该“会须一饮三百杯”的,即使不能饮酒,也应该是促膝长谈啊,可是从“拉”、“强”、“(饮完三大白就)别”这几个字中,感觉张岱心中是怎样的情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