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交通运输与生产生活 课堂教学评价表 评价 指标 权重 评 价 因 素 评价等级 简要评价 优 良 中 一般 教学 目标 (1) 10 1、根据课标、教材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合理具体的教学目标。 2、整节课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 教学结构 (2) 15 1、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和能力特征,结合教材内容,灵活安排教学环节,具有自己的特色。 2、过程设计科学合理,抓住重点关键,突破难点。 3、过程层次清晰,布局合理,信息反馈及时。 4、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扎实,体现学法指导。 5、注重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体现出对学生智力、自学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 教学 方法 (3) 20 1、注重优化教学过程,讲究教学实效。 2、注重启发式教学,教学语言精当,富有诱导性。 3、依据教材、学生实际改进教法,指导学法。 4、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5、注意教与学的调节,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 教学 手段 (4) 10 1、根据教学实际,教学手段运用合理,如电教,提高教学效率。 2、精心设计常规教具和学具的操作。 教学时间 (5) 10 1、根据学科特点,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节。 2、各环节耗时合理,讲练时间协调. 3、作业适度,负担合理。准时下课,不拖堂。 教学氛围 (6) 20 重视教学情况的创设, 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3、课堂气氛活跃、和谐,师生感情融洽。 教学 效果 (7) 20 1、教学措施落实,学生各方面表现出色。 2、教得实、学得活,即时效果好。 3、教学任务完成,课业负担减轻,教学效率提高。 注:优95%,良85%,好75% 一般60% 评教人: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节 交通运输与生产生活 教学设计 课题 交通运输与生产生活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地理 年级 八年级 教材分析 本节是 “产业活动与地域联系” 的关键环节,前承工农业生产的物质需求,后启区域经济联动,既回应新课标 “交通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要求,也为后续学习 “中国交通网络” 搭建认知桥梁,兼具承上启下的作用。 以 “交通服务生活生产” 为核心,分三层递进:1. 交通类型及特点(对比铁路、公路、水运等适用场景);2. 与生产生活的双向关联(如广深港高铁助力通勤、珠江水运降低工业物流成本);3. 交通发展的区域价值(如粤港澳交通一体化促进资源流动)。 知识上聚焦 “交通方式选择与需求匹配”;能力上培养 “结合场景分析交通作用” 的思维;素养上渗透 “交通便捷性与生活质量、生产效率关联” 的认知。 依托武汉本土案例,搭配交通线路图与生活场景图,兼顾具象认知;增设 “选择出行交通方式” 的活动设计,强化知识与生活的联结,贴合初中生学习规律。 2022新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中国交通运输线的分布特征,以及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学习目标:1.掌握铁路、公路等交通类型及特点,理解交通与生产生活的关联; 2.通过分析案例,提升交通场景分析与方式选择能力; 3.认同交通对区域发展的意义,树立关注生活中交通价值的意识。核心素养目标:1.区域认知借武汉交通案例,理解不同区域交通与生产生活的适配性; 2.综合思维分析交通对产业、居民生活的多向影响,形成系统认知; 3.人地协调观认识绿色交通对生态的保护,树立交通与环境协调意识; 4.地理实践力收集本地交通案例,提升信息获取与分析的实践能力。 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 学生已掌握公交、高铁、水运等常见交通方式的名称与基本特征,且前两节学习了工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知道 “工业需要原料输入、产品输出”,但尚未将 “运输需求” 与 “交通方式选择” 建立关联,对 “不同交通方式如何适配工农业生产” 缺乏系统认知。 2.生活经验 广东学生日常接触广深港高铁、珠三角城际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