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省儋州市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原创芭蕾舞剧《百合花》根据茹志鹃1958年发表的同名小说改编。据茹志鹃在《〈百合花〉的写作经过》中的记载,小说里的战斗,正是发生于1946年的苏中七战七捷。这部短短几千字的小说,没有高大上的英雄人物,却写出了解放军和人民之间的血肉关系。其“清新、俊逸”的创作风格获得时任文化部部长茅盾的高度赞扬,认为其塑造人物时的笔法“由淡而浓,好比一个人迎面而来,越近越看得清,最后,不但让我们看清了他的外形,也看到了他的内心”。 甲辰龙年新春伊始,上海芭蕾舞团特邀茹志鹃的女儿、著名作家王安忆执笔,为芭蕾舞剧《百合花》担任编剧,母女两代作家隔空“牵手”,为上海赓续城市红色文脉,成就一段令人心动的文坛佳话。元宵佳节当天,王安忆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茹志鹃老师的创作谈里写到过,她在总攻团的前线包扎所做战勤工作,接到的第一个工作,也正是去借被子。无数以“新媳妇”为代表的当地百姓,将自己所能提供的一切物资都奉献了出来。这段经历让她在多年后的上海,写下了著名的短篇小说《百合花》。半个多世纪之后,您又将小说改为舞蹈剧本,小说变芭蕾,您形容“这是个奇迹”,其间有哪些艺术处理特别值得说说? 王安忆:小说变芭蕾,这是个奇迹,真的是很难得,是靠大家一起努力。因为核心情节“借被子”的故事和动作都是非常简单朴实的,舞蹈编导要非常有招儿,才能把这些处理得非常生动。 我很喜欢导演的两个处理:一个是倒叙起笔,由一位年长的女同志时隔多年再回看这段战火中的小故事。有她在,这故事好像同我们的距离也出来了,有了距离感,然后就会有感情,在回望中产生更多更深的感情。 还有一个是新媳妇抱着被子幻想新婚之夜的段落。这里的处理很巧妙、很大胆———新娘翻卷在花棉被里,大红色被面朝外把她裹起来;但等她再翻身起来,变成白色一面朝上盖在了战士身上,完全是另一个画面、另一种情绪了。这段特别好,因为舞台表演是个直观的艺术,不能像小说那样文字交代,所以,这一场戏强调了这床被子对新媳妇的重要性,这里有一个姑娘对婚姻、对幸福的向往。这段很大胆,我非常喜欢,甚至觉得应该反复出现。 记者:这部小说是写于半个多世纪前的文学作品,今天看依然有能打动我们的地方。这是为什么? 王安忆:那时候大多作品只写大历史,但《百合花》是写了几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在母亲写这部作品的那个时期,突出个体性几乎是不可能的,太难得了———与如今思想解放、个体性表达是主流的时代不一样,那时,个人性在集体性面前是被遮蔽的,很难被看见、被表达。如今在舞台上看,个体性反而是最容易被理解的,与当代艺术观是相符合的。所以,这个故事在今天的观众、今天的年轻人眼里,应该是很容易接近的。 还有一点,上海芭蕾舞团这次创作的定位很好,它是红色题材,也是一个青春剧,这一点特别好。青春总是最动人的。 记者:做舞剧编剧的过程中,_____? 王安忆:《百合花》的故事要搬上舞台,它必须要加东西,不加东西是不行的,原来的本子那么短,太简单了。之前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曾经拍过《百合花》电影短片,沈丹萍主演。应该是学生的毕业作品,很短,所以故事的内容(较少)始终是个问题。 其实我觉得脚本,在整个舞台的编舞里面,它的作用不是很大的。舞蹈表演是个直观的艺术,它很依赖于生动性,这一点跟小说的传导是不一样的,小说是靠文字,自由度大一点,局限性也大一点,因为你不能直接看到它;而在舞蹈表演中,使用人体表现,就变得非常感性,大家坐下来看舞蹈的时候,看的就是舞台上的表现。 上海芭蕾舞团选择了这个小说作为创作题材,他们面临的困难更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