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81240

内蒙古包头市第八十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日期:2025-11-0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36次 大小:210034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内蒙古,答案,PDF,试题,语文,月月
    包头市第八十一中学高一年级10月月考 语文试题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风骨”在刘勰的阐释中,主要指作品中蕴含的精神气质和文辞气韵。此后,“风 骨”既含有道德修养、人格气质方面的内涵,亦成为诗歌锌章的一种审美标准,被盛 唐诗人所崇尚与延续。在历史的变迁中,“风骨”不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滋养着一 代又一代人。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诗歌界充斥着低俗、粗俗、媚俗之作, 这样的诗作缺乏“风骨”。因此,新诗急需反躬自省,重新建构“风骨”,延续中国 传统文化精神与诗歌气韵。而继承与发扬风骨的关键在于诗人要有风骨,具体而言则 是指诗人应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诗人应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 欢颜”的悲悯情怀,应有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家国情怀,应 有王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正气。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华诗魂” 的艾青一生心系大堰河那样的劳苦大众,曾写出《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忧国忧民 的诗作,这正是使命感与责任心的体现,是中国风骨在现代诗人身上的延续。然而当 下许多诗人沉溺于写“小我”的日常琐碎、鸡毛蒜皮,缺乏时代风骨,究其原因在于 缺乏作为诗人的使命感与责任心。 其次,诗歌在内涵上需要建构中国风骨。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虽然不 少诗歌在内容上所呈现的是自恋与矫情的“小我”情绪,成为日常生活的流水账记录, 轻浅琐碎,没有思想、内涵和意义,但是,艾青《我爱这土地》一诗中浓厚的家国情 怀,曾卓《悬崖边的树》一诗中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食指《相信未来》一诗中蕴含 的坚定信念,吉狄马加《我,雪豹…》中对人类生态、人与自然关系的忧虑,正是 现代风骨的典型特征。新时代的新诗需要延续中国风骨的血脉,创作出充满正气、具 有崇高感的佳作,建构新时代的诗歌风骨。 此外,新诗在语言文辞方面亦需要有“风骨”。刘勰认为:“若风骨乏采,则鹫 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这句话清楚地阐释了“风骨”与“辞采”之间的 密切关联。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诗作不讲究文辞,直白浅近,“风骨”荡 然无存。跳跃性、非逻辑性、写意性、含蓄、凝练、雅致等作为诗歌语言的特质,需 要新诗语言在不断的锤炼和打磨中形成。唯其如此,新诗才能传达出内在的精神风骨 和新时代气韵。(摘编自罗小凤《新时代诗歌需要中国风骨》) 材料二: 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变”是新诗的根本。有一种不无 影响的说法,新诗的新,就在于它对旧诗的瓦解,在一些论者那里,新诗似乎是一种 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变化的艺术。 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新诗的“变”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 在一起。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这些“常” 总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 高一语文第1页共8页高一月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C (“古代诗人”扩大范围,相关信息在材料二的第三段,根据原文“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纯净内向的李商隐,哀婉悲痛的李煜,愁思满怀的纳兰性德,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可知这里的“他们”仅指古代诗人中的李白、杜甫、李商隐、李煜、纳兰性德几个人。“总把……联系在一起”也不当,原文是“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常常是和对家国兴衰的关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A(B.假设关系不成立,由原文“然而当下许多诗人沉溺于写‘小我’的日常琐碎、鸡毛蒜皮,缺乏时代风骨,究其原因在于缺乏作为诗人的使命感与责任心”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