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宁省抚顺市一中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说《哦,香雪》创作并发表于1982年,小说虽然在发表后经历了不被注意及评奖过程中的最初受挫的阶段,但最终还是脱颖而出。而这都来自同一理由,即小说的诗意风格。否定者因其诗意之美与当时以伤痕反思文学作为整个社会情感突破口的时代氛围不相合拍而不予认可,而这恰恰又是打动读者和评论家的地方。肯定性的评价中,作家孙犁的观点最具代表性,他说:“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孙犁的评价作为对这部小说的基本认知从此定格下来。但无论哪一种认识,都在很大程度上给文学界造成了这样的印象———小说《哦,香雪》是一篇与时代主流、主流文学不相干的独特之作———并已达成共识。然而,大家都忽略了一个潜在事实,小说独特的诗意风格之所以被接受是因为小说首先触动了当时的时代主题,或者说它是在时代主题许可的范畴内来建构小说的诗意风格的。这个时代主题就是现代化。这一点较早地在戴锦华论证“铁凝的成功缘于时代的误读”的过程中显现出来,她指出“由《哦,香雪》中发现了现代化进程伸向荒僻乡村的触角”。当时之所以没有多少人明确指出,不过依然是因为那被放大了的诗意风格。一方面,经由早已成名的作家孙犁的提携及及时的获奖;另一方面,诗意、纯净也的确是此一阶段铁凝小说的共同特色(如《一片洁白》《意外》等),由此小说的诗意风格被放大固化从而造成了对小说其他方面的遮蔽。创作并发表于同一时期的路遥的小说《人生》,同《哦,香雪》一样,故事关涉城乡,却从一开始就被明确地看作是一篇与转折时代中国乡村向何处去的现代想象关系密切的作品。由此可见,现代化的确是当时的宏大主题,而铁凝之被认可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其书写没有溢出这个范畴;小说的内容事实上就是在书写一个现代化的主题。 小说《哦,香雪》的故事发生地———台儿沟,是一个“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皱褶里”的地方,“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人们挤在村口,看火车“擦着台儿沟贫弱的脊背匆匆而过”。由此可见,在小说叙事的设定中,“台儿沟”是封闭的、落后的;相反,火车、铁轨等实物则标志着开放进步,两者之间是经由后者才发现了前者的一种关系。台儿沟站的设立作为一个窗口向我们进一步展现了台儿沟和外面世界的差距,同时也助力实现了彼此的夙愿和使命———前者想要一探究竟的夙愿和后者引领前者走出去的使命。而现代性正是通过两相对立的方式,如文明/愚昧、进步/落后来阐明和确立自己的合法性的。这在小说中通过台儿沟与火车三次短暂相逢的叙述得以明确显现。第一次相逢,台儿沟姑娘表现出的更多的是新奇和恐惧,大胆的凤娇她们发现了“比指甲盖还要小的手表”和“妇女头上的金圈圈”,胆怯的香雪则发现了“皮书包”;相反,乘务员“北京话”以一身帅气从容的形象出场,他“双手抱住臂肘”,站在和她们“不远不近”的距离,面对姑娘们叽喳的追问,他并不急于回答,而是留下一个包袱等待“下次”回答,徒留给姑娘们无尽的惆怅。第二次相逢,台儿沟的姑娘们已经由最初纯粹的新奇开始了与外界接触的实际行动———与乘客做起了物物交换的买卖,且香雪借此机会打听着外面的事情,留意起让她在中学同学面前觉出自己落后的自动铅笔盒。第三次相逢,香雪付出了独自夜行十五千米的代价终于得到了她心仪已久的自动铅笔盒,“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这是一种通过火车、铅笔盒进而在想象中走出大山的骄傲。这种骄傲不为香雪所独有,包括凤娇她们也会有。因为现代化作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人的共同想象,既包括精神层面也包括物质层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