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82375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项目二 世界民族音乐博览会 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5-11-15 科目:音乐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0次 大小:2480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人教,教案,博览会,民族音乐,世界,学习
  • cover
第二单元学习项目二 世界民族音乐博览会教案 学科 初中音乐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项目二”的核心内容,以“世界民族音乐博览会”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聆听、比较与体验,感受全球多元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教材精选了非洲鼓乐、印度拉格、爱尔兰踢踏舞曲、秘鲁安第斯民歌等代表性作品,涵盖节奏、旋律、音色、演奏形式等多维度差异,体现“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共通情感”的融合。内容设计强调跨文化理解与审美包容,为学生打开国际视野,培养开放的音乐态度。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流行音乐较为熟悉,但对非西方民族音乐存在陌生感甚至排斥心理,常因节奏复杂或音色奇特而产生“听不懂”“不美”的误解。部分学生受网络短视频影响,习惯快速消费音频,难以静心聆听长篇旋律。同时,学生具备一定的模仿能力和合作意识,可通过情境创设与身体律动激发兴趣。教学中需打破“西方中心主义”偏见,用真实文化背景故事唤醒尊重与好奇。 课时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 1. 能说出至少三种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代表性民族音乐风格,并简述其文化背景。 2. 能在对比中感受到世界音乐文化的丰富性与平等价值,树立尊重差异的意识。 语言运用 1. 能用简洁语言描述一段音乐的情绪色彩与表现手法(如:急促、神秘、欢快)。 2. 能在小组讨论中清晰表达个人听觉感受,并尝试用身体动作模拟节奏型。 思维能力 1. 能根据音乐节奏、音色、速度变化判断其所属地域风格与文化特征。 2. 能基于音乐元素推测作品背后的社会生活与宗教信仰。 审美创造 1. 能模仿一段民族音乐节奏进行即兴打击乐创编,加入简单身体打击。 2. 能围绕“世界的声音”主题,创作一段16小节的音乐片段表达跨文化联结。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准确识别四类典型民族音乐(非洲鼓乐、印度拉格、爱尔兰踢踏舞曲、秘鲁安第斯民歌)的音响特征与风格差异。 2. 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宗教信仰之间的深层联系,建立“音乐即文化”的认知。 难点 1. 学生难以从复杂节奏中提取“节拍结构”与“循环模式”等关键要素进行综合判断。 2. 在即兴创编中,如何将不同文化元素自然融合,避免生硬拼贴。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议题式教学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非洲鼓、卡洪巴鼓、铃铛、沙锤、任务卡、文化背景卡片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世界音乐博览会·开幕盛典【7分钟】 一、创设“国际音乐博览会”情境,发布探索使命 (一)、播放一段混合音效:鼓点声、笛声、金属敲击声、人声吟唱交织成一片 1. 教师手持一张电子地图,轻声说:“同学们,欢迎来到‘世界民族音乐博览会’!今天,我们不是游客,而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使者。” 2. 屏幕亮起一张动态世界地图,标注四个展区: - 非洲大陆:标记“鼓语之森” - 印度次大陆:标记“拉格之光” - 爱尔兰岛:标记“踢踏之舞” - 秘鲁安第斯:标记“山巅之歌” 3. 提问:“如果让你为这四个地方各选一句最能代表它们的‘声音名片’,你会选什么?” 4. 引导学生猜测:是不是越远的地方,节奏就越‘快’?是不是越神秘的地方,声音就越‘怪’? 5. 展示任务卡:“请跟随我们的‘文化列车’,穿越四大音乐驿站,解开每一段声音背后的文明密码。” 6. 分发“世界音乐探员证”贴纸,每位学生获得一枚,增强角色代入感。 1. 听音效,感受多元文化的碰撞氛围。 2. 观察地图,关注四个展区标识。 3. 大胆猜测各地域可能的音乐风格。 4. 接收“音乐探员证”,产生身份认同。 5.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探寻世界民族音乐的“声音密码”。 评价任务 情境反应: 任务理解: 角色投入: 设计意图 以“世界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