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83085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音乐第四单元学习项目一 从古希腊到古典主义 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5-11-15 科目:音乐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3次 大小:2320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人教,教案,古典主义,希腊,学习,项目
  • cover
第四单元学习项目一 从古希腊到古典主义教案 学科 初中音乐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学习项目一”的核心内容,以“从古希腊到古典主义”为主题,旨在通过音乐作品的对比与赏析,引导学生理解西方音乐发展脉络中的文化基因。教材选取了古希腊悲剧配乐片段、巴赫《G弦上的咏叹调》与贝多芬《欢乐颂》三个典型代表,展现音乐从宗教仪式走向人文表达、从个体抒情迈向集体共鸣的历史演进。内容设计强调“史—乐—人”三位一体,体现音乐课程的审美育人功能,为后续开展音乐风格比较与创作实践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西方音乐历史缺乏系统认知,常将古典音乐等同于“老古董”或“听不懂”,存在畏难情绪。同时,学生对“音乐与文明”的关系理解模糊,难以建立时间线性思维。教学中需打破“音乐即娱乐”的误区,用真实故事与情境体验唤醒文化感知力,实现从“听旋律”到“读文明”的跨越。 课时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 1. 能准确说出古希腊、巴洛克、古典主义三个时期音乐的主要特征,并简述其与当时社会背景的关系。 2. 能在小组讨论中表达对“音乐是文明的镜子”的理解,增强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尊重与认同。 语言运用 1. 能用简洁语言描述音乐中的关键元素(如:节奏、和声、旋律线条)及其表现作用。 2. 能在聆听后清晰表达个人感受,做到语义连贯、用词恰当。 思维能力 1. 能分析音乐结构变化与时代精神之间的内在联系,判断不同风格的演变逻辑。 2. 能基于音乐片段推测作曲家创作时的社会处境与思想倾向。 审美创造 1. 能模仿一段旋律进行即兴哼唱,加入身体打击节奏。 2. 能围绕“我眼中的古典音乐”主题,创作一段8小节的旋律片段表达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准确掌握古希腊悲剧配乐、巴赫《G弦上的咏叹调》与贝多芬《欢乐颂》的风格特征与情感表达方式。 2. 理解音乐从“神权主导”到“人性觉醒”的历史演进逻辑。 难点 1. 学生难以在听觉上区分不同时期音乐的风格差异,尤其在节奏与和声层面。 2. 如何将抽象的“文明演进”转化为可感知、可表达的具体音乐片段与动作。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议题式教学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乐音频、古希腊陶瓶图、巴洛克建筑模型、舞台灯光模拟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文明之声·开启时光之门【7分钟】 一、创设“文明之声巡礼队”情境,发布探索使命 (一)、播放一段混合音效:古希腊祭祀鼓声、教堂钟声、宫廷舞会乐声、交响乐团排练声 1. 教师手持一面刻有“文明之声”字样的青铜令牌,轻声说:“同学们,欢迎加入‘文明之声巡礼队’!今天,我们不是去听音乐,而是去穿越三座时代的回音壁。” 2. 屏幕亮起一张动态世界地图,标注三个历史驿站: - 古希腊雅典卫城:标记“神庙回响” - 德国莱比锡教堂:标记“巴洛克光辉” - 奥地利维也纳大厅:标记“古典回音” 3. 提问:“如果让你为这三座地方各选一首最能代表它们的‘时代之歌’,你会选什么?” 4. 引导学生猜测:是不是越神圣的地方,越需要庄严的乐?是不是越自由的地方,越需要欢快的乐? 5. 展示任务卡:“请跟随我们的‘时光列车’,穿越三座音乐驿站,解开每一段旋律背后的‘文明密码’。” 6. 分发“巡礼队员证”贴纸,每位学生获得一枚,增强角色代入感。 1. 听音效,感受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氛围。 2. 观察地图,关注三个历史驿站标识。 3. 大胆猜测各地域可能的音乐风格特征。 4. 接收“巡礼队员证”,产生身份认同。 5.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探寻“音乐与文明”的历史密码。 评价任务 情境反应: 任务理解: 角色投入: 设计意图 以“文明之声巡礼队”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