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李白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重点) 2.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难点) 3.能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素养) 学习目标 峨眉山月歌 走近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分,又与杜甫合称为“大李杜”。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理解诗意 峨眉山上悬挂着半轮秋月,月影映入平羌江水中,随江水流去。夜里我从清溪驿出发驶向三峡,想你却难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想意境,悟诗情 一个年轻人,初离故土,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思想感情: 1.热爱大自然的浪漫情操。 2.对故地(四川)的恋恋不舍之情。 3.对故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想一想,说一说 问: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答:同意。本文的诗眼是“思”。 “月” 贯穿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诱导物。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即,如同思友之情。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更加深沉。 本诗的章法 写景(一、二句)———描写峨眉山的美丽景色。 抒情(三、四句)———抒写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初离四川时所作。诗的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峨眉山月歌》是( )代诗人( )的作品。 诗人在( )的( )乘船远行, 从( )出发,驶向( ),最后到 达( )。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中“发”是( )的意思,“下”是( )的意思。途中见到月亮,勾起诗人思念( )、( )的感情。 唐 李白 峨眉山 平羌江 清溪 三峡 渝州 出发 向下游走 友人 故乡 江南逢李龟年 走近作者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背景链接 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于是写下这首诗。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理解诗意 当年在岐王宅,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听到你的演唱,欣赏你的艺术。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落花时节,没有想到能在这时巧遇你这位老相识。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岐王宅里”“崔九堂前”这两个词仿佛信口道出,但在当事者心目中,这两个文艺名流经常雅集之处(达官贵人之家),是鼎盛的开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集中的地方,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诗人对“全盛日”的美好回忆。 诗人虽然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 细读感悟 写作特色: 1.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虽全诗并无直接抒情之语,但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之凄凉飘零,却尽寓其中。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 2.前两句写过去之胜,后两句写现在之衰,四句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