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84054

河北省沧州市沧县中学等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11-0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12次 大小:333867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河北省,学期,答案,试题,语文,月月
  • cover
河北省沧州市沧县中学等校2025-2026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从数字化对于生产和生活活动“化实为虚”的演进过程来看,数字信息源自实体又独立于实体的特性,隐含了两种可能的走向:一是“虚后之实”,即信息和实体分离之后仍然紧密关联或一体运行;一是“虚后之假”,即信息和实体分离之后不再有任何实际的关联,相互完全切割。对于前者,这是一种技术逻辑,数字只是“化”取生产和生活活动中的信息,并非要远离这些活动;对于后者,这是一种社会逻辑,数字化在人的“无意而为”或“有意安排”之下,不由自主或主观蓄谋地带来了“虚化”信息彻底脱离相关活动的结果。毫无疑问,只有清楚了如此两种逻辑,我们才算是看到了数字化的全景,才能对数字化带来或正或负的后果有充分的应对准备。 不无遗憾,人类拥抱和助力数字化的超常热情,让整个社会正在失去应有的清醒。数字化对于生产和生活活动信息处理的局部性,被笼统地认定为全面性,似乎人类社会任何活动的所有内容,都可以数字“虚化”为代码或符号。由此而来,一方面,真实的世界人为地缩小,信息处理之外那些无法“化”变为数字形式的实体被忽略,被冷落,甚至被遗忘;另一方面,“虚化”的数字信息被过分地夸张,远离或脱离实体的空洞数字形式骤然增多,刻意而来的假信息更是不可避免。现在是需要重申数字化的逻辑,唤回人类清醒的时候了。 数字化的技术逻辑,揭示出数字“化”出的信息和实体之间新构的关系。在本原的意义上,新的数字信息应当也能够更好关联实体、服务实体和提升实体,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初步数字“化”出的信息单兵独进势头猛烈,实体则时常被动、仓促和粗放地跟随,数字化并未自动带来实体相应理想的进阶。例如,现代医学受益于信息科技,身体检查数字水平大幅度提高,完备地提供了人的健康信息,但疾病的治疗是否同步得到提升,是一个需要评估的问题。技术逻辑要求我们拥抱和助力数字化,同样要求我们推动数字化关联实体的实质进步。否则,数字化就是畸形的技术怪物。 数字化的社会逻辑,揭示出数字“化”出的信息和人性之间新的关系。数字化不是问题,人的认知和善恶却会在数字化中制造出问题。代码不邪恶,符号不邪恶,加入了人性恶的数字信息,则必定充满了误导、欺骗和巧取豪夺,成了邪恶的工具。例如,数字货币可以消灭纸币的偷盗,但很可能引致数字形式的诈骗,而技术对此无能为力,因为这就是技术本身带来的问题。社会逻辑表明,如果不紧密地连通到人和社会,不从法律、制度、道德、文化和信仰诸多方面,施加强大的影响和主动的管控,数字化就将在自发的行进中,引动人类社会极端性的新博弈、新争斗和新加害。 (摘编自陈彩虹《数字的逻辑化》) 材料二: 数字孪生,作为数字化技术的前沿代表,其核心在于为物理实体在虚拟空间中创建动态、全真的数字模型。这一技术路径,恰好为克服“虚后之假”的困境、践行“虚后之实”的逻辑提供了具象化的方案。 理想状态下,数字孪生追求的正是虚拟与实体之间持续、精准的映射与交互。通过传感器等数据采集技术,物理实体的状态、行为被实时“化”入虚拟模型;反之,基于模型仿真分析得出的决策与优化方案,又能被反馈至物理世界,作用于实体。例如,在智能工厂中,一条生产线的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