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84072

2.2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册《化学》科粤版(2024)

日期:2025-11-28 科目:化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7次 大小:2686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科粤版,化学,上册,九年级,学年,2025-2026
  • cover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2.2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借助原子学说发展的化学史,引导学生再次进入微观视角认识物质。 2. 通过分析氧化汞分解的微观过程,认识物质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化学观念,认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观粒子。 3.通过模型推演氧化汞分解的过程,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能说明分子、原子的区别和联系。4.通过真实的分子与原子图片对比推理原子的性质。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原子的概念。 2. 分子与原子的相互转化关系。 教学难点: 1. 推论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的过程。 2. 初步建立宏观、微观、符号相结合的物质认识视角。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一: 初识原子新课导入:科学原子论提出的化学史 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分子,知道了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观粒子。其实在分子学说提出前首先提出的是原子学说。 【呈现】墨子和德谟克利特图片。 【讲解化学史】我国古代哲学家墨子曾提出“非半弗斫,则不动,说在端”,意思是物质不会无限分割下去,到达最后就会得到一个“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也认为物质由微小的不可分割的粒子组成,将其命名为原子,创立“原子唯物论学说”。然而,这些只是一种猜想,一种推理,没有实验依据,因而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是朦胧的、幼稚的,处于萌芽时期。 【呈现】波意耳图片。 【讲解化学史】到了17世纪的1661年,玻意耳第一次明确了化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及物质观,把化学确定为科学。他以实验为基础建立了科学的元素论,他认为只有那些不能用化学方法再分解的物质才是元素。但是受实验条件的限制和思想上的局限性,错误地把火、气、水视为元素。此后的100多年里科学家在化学实验和化学分析中不断发现了新的元素,也有了新的认识,但是对于元素的质量未能进行测量和确认,因而“科学论”尚未成为准确、清晰、科学的概念,有待进一步发展。 【呈现】道尔顿图片。 【讲解化学史】19世纪初道尔顿从气象学转入研究大气物理学,在研究混合气体的扩散和分压测定过程中,新发现氮气轻、氧气重、二氧化碳更重(已经发现的),但是它们混合后并没有分层而是混合得很均匀,引发了他的思考并进行了实验验证。 道尔顿认为物质的微观粒子性是真实存在的,只是由于其太小了,即使显微镜也无法看见,他将其命名为“原子”。之后他又进一步思考,既然原子是微观粒子,是质点,是物质的基本构成,那么它必然存在质量,于是便开始了测量原子的相对质量的工作。在研究过程中他还发现了一些规律,再结合前人的科学经验在1803年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 【呈现】PPT展示内容。 如他分析氢气和氧气化合生成水的过程如下: 【呈现】道尔顿推测氢气与氧气的形成过程图片。 然而在同一时期法国化学家盖-吕萨克在研究各种气体的反应时发现:气体物质在化合时气体之间的体积普遍存在最简整数比关系,他研究氢气和氧气化合的过程如下。 【呈现】盖-吕萨克推断氢气与氧气生成水图片。 他非常希望道尔顿能够帮他说明气体体积和微粒之间有没有必然联系。顺便提出思考问题1:如果你是道尔顿,如何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呢? 点评学生的思考结果。 【讲解】化学史:第一,道尔顿承认在水分解反应中氢气和氧气的体积会存在不同,因为他认为物质的体积大小取决于原子的大小,不同物质原子的大小不同,因此在相同体积内,不同气体物质不可能含有相等数目的原子。然而,他并不认为氢气和氧气存在体积比关系,认为可能是定量实验出现了误差。第二,如果在相同体积中不同气体含有相同的原子数目,那么每个水原子中就只含有半个氧原子,这与原子不可分割性基本观点是对立的,所以不认同该观点。 【过渡】此后,他们二人的争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