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85372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大单元设计)【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日期:2025-11-12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7次 大小:59505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单元,教学,第七,人民,解放战争,设计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2024版新教材大单元教学设计) 01单元定位 02课标解读 03教材分析 04学情分析 05学习目标 06情境任务 07单元教学总体设计 08重难点突破 09跨学科学习 10背记清单 11 单元活动 12大事年表 13 分类速查 14 单元评价 1.单元地位与作用 本单元是中国近代史的收官关键单元,聚焦1945-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胜利阶段,讲述了国民党独裁挑起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军推翻国民党政权、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历史进程,为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奠定核心基础。 在中国近代史“沉沦 — 抗争 — 探索 — 胜利”的叙事框架中,本单元呈现了近代中国社会性质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根本转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历史任务的最终实践阶段。通过本单元学习,学生能清晰把握“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逻辑,对理解现代中国政治制度、国家发展道路的起源至关重要。 2.历史阶段定位 本单元对应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至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阶段,核心特征是 “中国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 国际背景:二战后世界形成“美苏冷战”格局,美国为推行全球战略,支持国民党政权;苏联对中国革命给予一定支持,全球民族解放运动浪潮为中国革命创造有利外部环境。 国内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从“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转化为“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围绕“和平建国”与“独裁内战”,国共两党展开政治谈判与军事对抗,最终通过解放战争实现政权更替。 这一阶段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决战阶段,标志着近代中国百年抗争史的终结,开启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3.主题定位 单元主题为“人民解放战争与中国命运的决战”,核心是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独裁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进程。围绕这一主题,内容分为两大板块: 国民党的独裁与内战:包含重庆谈判的破裂、国民党全面进攻与重点进攻、国民党统治区的危机(经济崩溃、政治腐败)等,体现“独裁不得人心”的历史事实; 人民解放军的胜利:包含土地改革巩固群众基础、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决战、渡江战役解放南京等,体现“人民战争的胜利逻辑”。 整体贯穿“民心向背决定战争胜负”的核心线索,凸显“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 4.学科素养定位 唯物史观: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直接动力”的原理,分析国民党政权崩溃的根本原因(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脱离人民)、土地改革对解放战争的支撑作用(满足农民土地需求,激发革命积极性),理解“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时空观念:明确1945-1949年的时间节点,梳理“重庆谈判(1945)— 全面内战爆发(1946)— 战略反攻(1947)— 三大战役(1948.9-1949.1)— 渡江战役(1949.4)”的时间顺序;结合地图把握战争空间变化(从东北、华北到长江流域),构建 “解放战争时空坐标”。 史料实证:通过研读《双十协定》原文、土地改革法令(如《中国土地法大纲》)、国民党统治区物价指数数据、解放军战报等史料,提取关键信息,论证“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性质”“人民解放军胜利的群众基础”,培养“论从史出”的思维习惯。 历史解释:能够对重要历史事件、人物进行理性评价,如分析“重庆谈判中中国共产党的和平诚意与斗争策略”“三大战役胜利的军事与政治意义”“毛泽东‘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论断的历史依据”,避免非黑即白的历史认知。 家国情怀:认识到人民解放战争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正义之战,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