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428696

语文七年级上华东师大版7.30《口技》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1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1次 大小:2006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语文,七年级,华东师大,7.30,口技,教学设计
  • cover
《口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点字、词、句,积累文言知识。 (2)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背诵全文。 (3)学习本文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及作用。 2过程与方法 : (1)强调自主学习,加强朗读与吟诵,突出“读、诵、悟、品”。 (2)基本的学习方法:吟诵法、探究法、品析法。 3情感与态度 (1)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口技这一古老民间艺术的精妙。 (2)培养对古代文化精品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高超技艺的生动的描写,以及正面与侧面描写结合的手法及作用。 教学资源:多媒体、录音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好!很高兴能与同学们进入愉快的学习 之旅。在出发之前,让我们先听一段录音。(放洛桑口技录音,听完后继续)同学们说,刚才的录音属于什么艺术形式?(生答后,明确)这种艺术形式叫口技,它是一门用口腔发声模仿虫、鸟、走兽、器械的声音和某些人类活动的声音的艺术。今天,咱们的旅行就是去欣赏一场清朝时期的口技,请打开第二十课《口技》。(大屏幕显示) (二)作者作品简介 (多媒体展示) 1.口技是杂技的一种,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来模 仿各种声音,是艺人们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本文真切地抓住口技表演者发出的声响、听众的反应,生动地再现了表演者摹拟深夜一家四口梦中醒来,继而又入睡和发生火警、救火的情景。 2. 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福建省晋江县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晚年住在杭州。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和《铁声诗》等。 (三) 整体感知 一读 1初读:教师安排课外预习。 ①借助工具书学习生字词的音、形、义。 ②反复阅读,根据文下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课内朗读 ① 听读:听录音,注意停顿,画出生字词。 (课件演示) 吠(fèi) 叱(chì) 咳嗽(ké sòu) 少顷(shǎo) 呓(yì) 间(jiàn) 曳(yè) 许许(hǔ hǔ)声 ② 自读: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准确、流利,把握断句。 ③ 选读:分组进行比赛,看哪组读得最好!(老师点评) 二诵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有不懂之处提出来师生共同完成。 1掌握字词 ①善:擅长 ②者:……的人 ③而己:罢了 ④哗:大声说话 ⑤当是时:在这个时候 ⑥稍稍:渐渐 ⑦以为:认为 ⑧百千人:成百上千的人 ⑨色:脸⑩走:跑 2积累词汇 通假字 “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 至今仍保留古代用法的词:如“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莫名其妙。 3翻译接龙 强调重点疑难字词含义 4理解背诵 留几分钟时间,学生自读成诵,比比谁背得快。 5背诵比赛 宣布比赛规则:背诵15分钟;以小组为单位交叉检查;小组代表示范背诵。 三悟 合作探究课文内容 1“善”字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 (“善”字统领全篇) 2作者如何表现口技艺人的“善” (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3课文是怎样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 (一方面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直接表现其高超技艺,这是正面描写;另一方面描写听众的神态、动作,以听众的反应烘托其高超技艺,这是侧面描写。) 4课文中有哪几处描写了听众的反应?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宾客反应: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意少舒,稍稍正坐 无不变色离席……几欲先走 作用:写出听众的反应随着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 化,表现出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听众,衬托出口技者技艺高超。另外,写听众的反应也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多彩。 5口技艺人表演了怎样的故事 由哪些词语来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 (教师点拔,帮学生找出标志时间推移的副词及不同场景的内容。) 时间副词:少顷,既而,是时,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