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三语文 2025.11 (时问:100分钟满分,150分) 一、文自文(35分) (一)默写与运用(13分) 1.长风破浪会有时, (《行路难》) 2. 似曾相识燕归来。 (《浣溪沙》) 3.山随平野尽, (《渡荆门送别》) 4成长的道路上,时而晴朗,时而风雨。无论是欢笑还是痛苦,我们都要 以“ ”的豁达胸襟泰然处之。(《岳阳楼记》)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题目。(22分)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 长久,千里共蝉娟。 【丙】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 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能石五丈,不 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幕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俛 仰,度数谷,至江 山月出,击汰⑤中流,掬弄珠壁⑥。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⑦煮莱。顾影颓 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节选自苏轼《记游白水岩》) 【注】【注】①本文是苏轼在绍圣元年被贬惠州期间所作。当时苏轼因新旧党争的政治风波, 被贬至惠州任宁远军节度副使,这是一个安置贬谪官员的虚职,没有实际权力,仅挂名领取微 薄俸禄。②幼子过:苏轼的第三个儿子苏过。③山烧:火烧云。④俛(ǔ):同“俯”。低头, 屈身。⑤击汰:拍打水波,即划船。⑥珠璧:指水中月影。⑦馀甘:即橄榄。 5.【甲】篇是苏轼的文《》,【乙】篇是他的词《》。(2分) 好四 I移 6.根据提示方法,解释下列文言据中加点词的?义。(分) 文言语句 提示方洪 解轻 课内汇移法:念天地之悠悠,襁怆然而涕下 念无与为乐者 A. (《登幽州台歡》) 其源殆可熟物 成语借鉴法:源远流长 B 7.对【丙】文中“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4分) A.(我)回头看自己的影子颓败衰老的样子,就再难入睡了。 B.(我)回头看自己的影子恭顺的样子,就不再睡觉了。 C.(我)回头看自己的影子颓败衰老的样子,就不再睡觉了。 D.(我)回头看自己的影子恭顺的样子,就再难入睡了。 8.三部作品中,苏轼都借“月”抒发情感。【甲】文苏轼在承天寺的明月下,抒发 赏月的欣喜、贬滴的悲凉、漫步的悠闲和 ;【乙】词苏轼在月下感慨“但 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既有对亲人的思念,也有对;【丙】文中苏轼 在夜游时情不自禁地“”(填行为),体现了他对月的喜爱。(6分) 9.根据你对【甲】文“闲人”的理解,赏析【丙】文苏轼的“闲”。(6分) 二、现代文(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16分) 初三的小明最近在学习中经常碰到“思辨阅读”这个词,他对此有一些困惑, 查阅了一些资料,以下是他查阅资料节选。 【文本一】 文学阅读要不要思辨?争议很多,分歧最大。有人认为,文学是审美的,文学 阅读只能借助移情体验与直觉想象等非理性方式,理性思辨的介入是粗暴而多余的。 在文学活动中,想象与虚构给了文学更多的可能性,契合了文学的非理性面。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文学是排斥功利与理性的。作家们在文学作品中呈现出来的是细微的 情思与敏锐的洞察,而作为支撑的知识与逻辑以“不在场”的方式存在。越是优秀 的文学作品,越能建立在理性表达之上,没有知识与逻辑的保障,情思与洞察会流 于肤浅。像俄罗斯的别林斯基,德国的莱辛,中国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