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93329

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

日期:2025-11-2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9次 大小:770138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6课,诗词五首,课件
  • cover
(课件网) 诗词五首 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重点)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难点) 学习目标 饮酒(其五) 陶渊明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曾做过祭酒、参军一类的小官。后因仕途坎坷,又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于是归隐柴桑。现存作品130余篇,其中《归园田居》《饮酒》《归去来兮辞》等都是著名篇章。 背景资料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结庐:建造房舍。 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而:表转折,但是、却。 “车马喧”指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较强的交往,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 诗句鉴赏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设问,一问一答。因为“心”能摆脱世俗的束缚,所以虽身处闹境,也如同居于偏僻的地方。 尔:如此,这样。 偏:偏远,偏僻。 先写前四句叙结庐之事,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他并没有隐居山林岩穴,也没有寄身庙宇,而是身处喧嚣的“人境”,诗人却说“而无车马喧”,这是为什么呢?第三、四句的自问自答揭开了谜底。 怎样理解开篇四句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见”并非有意寻求,而是无意中看见,它把诗人的视线无意中与南山相对接的情状,不动声色,又极其传神地表现了出来。 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见”字能否改为“望”字?为什么? “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而“望”字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品味欣赏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写南山美妙的晚景。借飞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的景象含蓄的寄托了诗人回归自然与山林为伍的意趣,表现出诗人摆脱官场束缚后悠然自得、恬淡舒适的心情,悟出了返璞归真与大自然融合的人生真谛。 山气:山间的云气。 日夕:傍晚。 相与:相伴。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在大自然的启迪下,已领悟到人生的真谛,而恬静安闲的人生真谛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又何须用语言表达。 此中:指此时此地的情和境,也就是隐居生活。 辨:分辨。 写法探究 1.情、景、理交融的艺术特色 前四句叙事道理(人静—无喧—心远—地偏) 中间四句写景显理(采菊—见山—日夕—鸟还) 最后两句抒情悟理(真意—忘言) 2.平易朴素的语言风格 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写南山傍晚的美景,还是书写归隐之情,或叙田园之乐,或道人生真意,都既富有情趣,又含有理趣。 内容主旨 《饮酒》(其五)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描写,表现了农村自然风光的优美和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以及诗人厌恶官场生活,决心归隐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春望 杜甫 文题解读 春望 题目点明了这首诗写作的时间———春天;“望”是看的意思,点明这首诗写的是在春天看到的景象。题目简洁凝练。也有“希望、盼望”的意思,希望战火平息,盼望能与亲人团聚。 作者 评价 作品 风格 代表 作品 作者简介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以古体诗、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为主;诗作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被称为“诗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及“三吏”(《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