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承 天 寺 游 月色撩人,窥见闲人 夜 记 苏轼 学习重难点 1、重点:理解文言字词含义,把握文章写景的精妙之处;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感。 2、难点:深入理解作者“闲人”一词的丰富内涵,领悟其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文体知识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碑记 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游记 杂记 记…事 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 文体裁。 是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作者名片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豪放派代表。 (1037-1101) 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王安石 词-- 苏辛: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苏轼 黄庭坚 书法--宋四家: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芾 “怀民亦未寝”的梗流传甚广,戏谑地将苏轼的夜访解读为“我不睡,你也别想睡”。但苏轼深夜造访,他真的打扰张怀民了吗? 那个元丰六年的月夜,究竟发生了一场怎样的相遇?苏轼深夜造访,他真的打扰了张怀民吗? 明夜游之事 壹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suì)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qǐn)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bǎi)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把握节奏,朗读课文 画面1:赏月缘由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想要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想要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译文 门 高兴的样子 画面1:赏月缘由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于是 想到没有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译文 共同,一起 考虑,想到 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 院子里 画面2:庭下月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形容水的澄澈 院子里的月光如积水般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译文 均为水生植物 大概是 画面3:借月抒怀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译文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梳理夜游事件 时间 时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时间 地点 承天寺 时间 人物 ①_____ 时间 原因 月色入户,想邀人共同游乐 时间 事件 ②_____ 苏轼、张怀民 庭院赏月 问题1:苏轼为何要去? 故事的起点,是 苏轼看到月色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苏轼想到的是什么? 苏轼为何要去? 他犹豫了吗?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 念无与为乐者 分享快乐 遂 如果你是张怀民,一个怀着分享美景的喜悦之心、迫不及待来找你、并且在无人可想时第一个想到你的朋友,他的这种“打扰”,你会觉得冒犯吗? 这是一次纯粹、热烈、真诚的“打扰” 问题2:张怀民的反应如何? 这是一次愉快、和谐的“打扰” 面对苏轼的突然到访,张怀民的反应被记录得极为简练: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没有多余的问候,没有客套的寒暄,两人只是并肩而行,一同走入庭院的月光之中 赏月色之美 贰 问题3:苏轼想分享的景色美吗? 庭下如积水空明 作者看到的是水吗?这是什么手法?写出了月光怎样的特点? 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光比作清澈透明的积水,生动地写出了月光的清澈、宁静、空灵和明亮。 问题3:苏轼想分享的景色美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