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核心素养 科学观念:认识眼球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理解视觉的形成过程;应用凸透镜解释眼球的作用;了解近视、远视的成因及相应的矫正措施。 科学思维:通过凸透镜成像与人眼球的成像原理的学习,掌握类比的方法。 探究实践:尝试应用己知的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规律等科学知识来来验证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 态度责任:认识眼睛的重要性,树立保护眼睛的意识,养成用眼卫生的习惯。 【课前预习】 一 眼睛的结构 1.眼睛的结构:眼睛的主要组成部分是 ,由眼球壁及其内容物组成,眼球壁的结构分外膜、中膜和内膜三层。 2.折光系统:眼球中的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 ,能在视网膜上成 像。 相当于光屏。 3.视觉形成:外界物体发出或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最后落在 上,形成一个物像。视网膜上有许多感光细胞,这些细胞将物像信息通过视觉神经传给大脑的 ,人就产生了视觉。 二 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 1.近视眼的成因:眼球的前后径 或晶状体 ,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聚焦在视网膜 ,使物像模糊不清。 2.远视眼的成因:眼球的前后径 或晶状体 ,使来自近处物体的光聚焦在视网膜 ,使物像模糊不清。 [说明]近视眼可戴 矫正,远视眼可戴 矫正。 [注意]不管是近视眼、远视眼还是正常人的眼,视觉的形成部位不是眼睛,而是在大脑皮层的 。 【课中研学】 一 眼睛 1、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人的眼睛的结构和功能与照相机非常相似。 探索活动:在光较暗的环境下仔细观察一名同学的瞳孔,然后在他 (她) 眼前约10cm的位置,用小手电筒照向这名同学的右眼睛 (或左眼睛),留心观察瞳孔大小的变化。这名同学眼睛的瞳孔有什么变化? 2、眼球进光量的调节 对着平面镜观察自己的眼睛,可以看见一圈有颜色的环形物,这是虹膜。虹膜中央的小孔叫做瞳孔,光线就是通过瞳孔进入眼睛的。虹膜可以通过调节瞳孔的大小,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的量。 3、视觉的形成 当我们看一个物体时,来自该物体的光经过角膜、晶状体和玻璃体,最后到达视网膜。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倒立、缩小的实像。视网膜上有很多感光细胞,这些细胞受到光刺激后发出信息,信息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而形成视觉,我们就看到了物体。 4、晶状体形状的调节 眼睛通过睫状肌改变晶状体的形状,使我们能够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 (1)看近处的物体 睫状肌收缩,晶状体变厚,对光的会聚能力变强,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近处物体。 (2)看远处的物体 睫状肌放松,晶状体变薄,对光的会聚能力变弱,远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远处物体。 科学拓展:颜色的分辨 在较暗的环境下,人的眼睛很难分辨物体的颜色。原来,人眼的视网膜上有两种感光细胞: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在较亮的环境下,视锥细胞起主要作用,能感觉到物体的色彩。视锥细胞有三种,分别对红光、绿光和蓝光较为敏感。大脑把来自各种视锥细胞的信息综合后,产生彩色的影像。然而,在较暗的环境下,视杆细胞起主要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外形和运动,形成黑白图像。 二、视力缺陷与矫正 有部分同学的眼睛已经近视,人老了也会患上 “老花眼”(远视)。图中是两类人看到的物体,请分析两种视力缺陷各有什么特点? 1、近视 (1)形成原因 近视的原因主要是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来自远处物体的光聚焦在视网膜前,使视网膜上物像模糊不清。 (2)矫正方法:佩戴凹透镜。 2、远视 (1)形成原因 远视的原因主要是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