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01997

甘肃省平凉市第七中学集团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无答案)

日期:2025-11-2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44次 大小:3608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甘肃省,学期,答案,试卷,语文,质量检测
  • cover
平凉七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 八年级期中质量检测语文卷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一)活动一:走近民俗文化(10分) ①民俗蕴含乡情童趣。听,宛转悠然的笛声,让人叹为观止;看,精彩纷呈的社戏,让人目不暇接;品,奋楫棹舟的夏夜,寻一脉幽悄,乐趣无穷! ②民俗蕴含淳朴民风。听,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看,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尝,香香的米酒甜甜的馍。 ③民俗蕴含力量之美。听,刚健雄浑的安塞腰鼓,让人战 lì 震撼;看,粗犷豪放的安塞腰鼓,让人活跃亢奋;品,jiá 然而止的安塞腰鼓,让人大彻大悟。 ④民俗是民间流传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世代传承并创造的民间文化。遥远的先民遗风,时下的人情世故,尽在民风民俗中。或在元宵,家家户户同赏一盏花灯;或在清明,九州大地共寄绵绵情思; , ; , 。 1.根据拼音写汉字并给加点字注音。(4分) ①脑畔( )    ②糜子( ) ③战lì震撼(   )     ④jiá然而止(   ) 2.文中画波浪线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叹为观止 B.粗犷豪放 C.大彻大悟 D.人情世故 3.仿照下列句式,续写两个句子。(4 分) 或在元宵,家家户户同赏一盏花灯;或在清明,九州大地共寄绵绵情思 , ; , 。 (二)活动二:走近经典文学(8分) 《诗经》是中国诗歌的发轫,是后世文学的 甲 (典范/示范)。《诗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周代,史诗般的语言歌颂文明时代的建立,婉约 乙 (唯美/秀美)的言辞道尽千古心声。一字、一言、一声,《诗经》改变了祖先的生活,孕育了中国人最初的诗心。《诗经》站在个人枯燥的立场来洞察这世间百态,令人湿润了眼眶。《诗经》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感动我们;《诗经》用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启迪我们。《诗经》是为拥有显而不露的诗心的中国人而存在的一本好书。 4.《经典常谈》是①_____ (作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②_____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③_____的著作。全书共④_____篇,介绍了《诗经》《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4分) 5.文段中的“轫”字,使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部首检字法,应先查_____部,再查_____画。(2分) 6.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2分) 甲 _____ 乙_____ (三)活动三:走近诗歌(共12分) 唐朝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写诗是唐帝国风靡的时尚。(甲)你能写诗,(乙)没有人敢怠慢你。诗句的家喻户晓,是最好用的社交名片。唐朝诗人群星闪耀,那些被后世不断提及与怀念的名字,流传在帝国的大街小巷。诗人们挣脱世俗名利的羁绊,把个人生死、家国荣辱和民族兴衰融为一体,在汪洋恣肆的激情中注入理性的思考,家国情怀和人本思想从此成为中国诗歌文化中最重要的主题。 7.文段中甲、乙两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 A.不但 而且 B.即使 也 C.只要 就 D.虽然 但是 8.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你提出修改意见。(2分) 9.诗词名句真空(8分) 我国传统的古诗文就像一批挖掘不尽的宝藏,从中可以发掘丰富的风物、生活、情感、思想……通过古诗文,我们既沉醉于苏轼泛游赤壁所遇“山高月小,①_____,水落石出”之美景,又神往于“②_____,水波不兴”(魏学洢《核舟记》之佳境,驰目于洞庭湖“③_____,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汹涌澎湃,感慨于桃花源“④_____,鸡犬相闻”(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安宁祥和。通过诗句“求之不得,⑤_____”(《诗经·周南·关雎》),我们也看到了爱而不得、日思夜想的执着与深情;通过诗句“一日不见,⑥_____”(《诗经·郑风·子衿》),我们读出了女主人公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