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03509

2025-2026学年桂教版(2024)初中音乐七年级下册四、丝路驼铃:1 阳关三叠 教学设计 (表格式)

日期:2025-11-17 科目:音乐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1次 大小:2509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2025-2026,丝路,教学设计,三叠,阳关,驼铃
  • cover
《四、丝路驼铃:1 阳关三叠》教案 学科 初中音乐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下册 共1课时 教材 (根据2022年版课程标准修订)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七年级下册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丝路驼铃》单元,以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为词源,改编成古琴歌《阳关三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音乐艺术深度融合的典范。歌曲通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反复吟唱,传递出深厚的友情与离别之痛,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以乐寄情”的审美追求。该曲旋律悠远绵长,节奏舒缓,情感层层递进,极具感染力,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文化认同感的重要载体。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初期,情感丰富但表达尚显稚嫩,对古典诗词和传统音乐有初步接触但理解不深。他们对“丝绸之路”“古琴”等文化符号虽有模糊印象,但缺乏系统认知。在音乐表现上,部分学生存在音准把握不准、节奏拖沓、情感投入不足等问题。因此,教学需借助情境创设、多感官体验与任务驱动,引导学生从“听懂”走向“悟情”,从“模仿”走向“表达”,激发其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与文化自信。 课时教学目标 音乐表现 1. 能准确演唱《阳关三叠》主旋律,掌握弱起小节与连音线的演唱技巧,做到气息均匀、声音连贯。 2. 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恰当的情感语气与肢体语言表现“惜别”主题,完成分组合作演唱任务。 文化理解 1. 能说出《阳关三叠》的词源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并理解“三叠”指歌词重复三次的艺术结构。 2. 能结合丝绸之路背景,简述古琴歌作为古代文人抒情方式的文化意义,增强民族音乐文化认同感。 审美感知 1. 能通过聆听合唱版本,对比独唱与合唱在音色、层次、情感表达上的差异,提升听觉辨析能力。 2. 能描述音乐中“余音绕梁”的听觉感受,并尝试用文字或绘画形式记录自己的审美体验。 创意实践 1. 能在“情景再现”环节中,依据歌词内容设计简单的动作组合,创造性地表现“送别”场景。 2. 能在小组内自主编排一段简短的“古风送别仪式”,融合诵读、吟唱与动作,展现集体创作成果。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准确掌握《阳关三叠》的旋律走向与节奏特点,尤其注意弱起小节与连音线的处理。 2. 深入体会歌词中“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反复吟唱所蕴含的依依不舍之情,实现情感共鸣。 难点 1. 如何在没有伴奏的情况下,保持稳定的气息支持,完成较长乐句的连贯演唱。 2. 如何将抽象的离别情绪转化为具体的音乐表现行为,如音量控制、语调变化、身体姿态等。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示范指导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古琴音频、丝绸之路地图、角色卡片、背景音乐、录音设备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丝路寻声,叩响千年驼铃【5分钟】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一)、播放背景音乐,营造氛围 1. 教师轻声播放一段带有沙漠风沙声与清脆驼铃声的环境音效,同时缓缓展开一幅动态的“丝绸之路”路线图,画面从长安出发,穿越河西走廊,延伸至西域各国。 2. 教师以低沉而富有诗意的声音讲述:“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两千多年前,一条横跨欧亚大陆的商路,是由无数骆驼的脚步踏出来的。它们驮着丝绸、瓷器、香料,也驮着歌声与思念,一路西行……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这串悠悠驼铃,走进一首流传千年的送别之歌———《阳关三叠》。” 3. 提问引导:“如果此刻你站在渭城的驿站前,要送一位朋友远赴西域,你会说些什么?会用什么方式表达你的不舍?” 4. 鼓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点评并提炼关键词:“惜别”“牵挂”“远方”“重逢难期”。 5. 引出课题:“这首承载着千年思念的歌曲,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阳关三叠》。” 6. 板书课题:四、丝路驼铃:1 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