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 书 陆游 作者介绍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 著名爱国诗人 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 诗集有《剑南诗稿》 (1125—1210) 写作背景 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倒戈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屡次被罢官。 这首诗作于宋孝宗十三年 (1186 年),此时陆游已 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书”:动词,写,抒发。 “愤”:愤懑、悲愤。 “书愤”,抒发胸中愤懑之情。 解题 书 愤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听朗读、感知“愤” 所“书” 何事? 如何 抒“愤”? 所抒 何“愤”? 感知“愤” 书 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回忆早年 豪情满怀、血气方刚,一心渴望收复失地,不懂得世道艰难。 “世事艰” 奸臣当道,仕途多阻,屡遭罢黜。 回忆往事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首联:回忆过去,塑造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点明诗题中的“愤”字。 品味“愤”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回忆往事 品味“愤” 颔联:回顾宋军的两次胜仗。 前两联 回顾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书”年事已高、壮志难酬之情 品味“愤” 颈联:感叹生平抱负未得施展,却早生华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钦慕孔明、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品味“愤” 尾联: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况和自勉。 后两联 回到现实,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慨。 诗人如何“书”之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直抒胸臆,道出辛酸与坎坷。 两幅气势宏大的战场画卷,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用典,立志捍卫国家,却壮志未酬垂垂老矣。 用典明志,仰慕诸葛亮并以此自勉。 全诗中不着一个“愤”字,你能不能体悟诗题中“书愤”究竟因何事而“愤”?(找诗中字眼回答) 所“愤”之一:世事艰 所“愤”之二:空自许 所“愤”之三:鬓先斑 所“愤”之四:谁堪伯仲间 “愤”报国无门 “愤”壮志难酬 “愤”年华空老 “愤”收复无望 愤 愤国家: 金人入侵、国土沦陷 义愤 愤朝政: 奸臣当道、苟且偷安 愤自己: 年老体衰、壮志未酬 悲愤 忧愤 书 世事艰、 气如山 空自许、 鬓先斑 谁堪伯仲间 时代的悲剧 英雄的悲愤 赏诗句、品味“愤” 这首诗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 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激昂中透着悲怆。 诗歌主旨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1.昔日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的对比。 2.“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的对比。 3.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的对比。 对比手法 艺术手法 作用:通过对比明确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倾向和悲愤情绪。 首联上句写实,回忆年轻时的天真单纯;下句以实写虚,用有形的“山”来形容无形的“气”,突出壮志的坚毅、豪迈、轩昂;?颈联上句以“塞上长城”叙写理想,气势雄伟,意境高远,从大处远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