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影》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背影》是一篇带有很强抒彩的写人记事散文。文章记述了作者回家奔丧,与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的事,突出表现了父亲的“背影”。文章以真挚的情感、写实的笔法、素朴而有感染力的语言,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背影”本身也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一个经典形象。本文位于八上第四单元首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为“情感哲思”,单元导语指出,学习本单元,“可以培养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同时要“要在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特点的基础上,用心体会作品借助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要理解、领会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品味、欣赏各具特色的语言,交流审美感受,提升审美能力”。基于此,拟用三课时完成本课教学,第一课以“寻背影之迹 知结构之妙”为主题展开,意在引导学生感知“背影”形象,概括文章内容,思考“背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感受文章叙事的巧妙之处。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梳理“背影”有关的内容,概括文章内容。 2.研读课文,思考“背影”所起的作用,感受叙事之妙。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梳理“背影”有关的内容,概括文章内容。 2.研读课文,思考“背影”所起的作用,感受叙事之妙。 教学流程 一、导入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在朱自清先生的心中,有一个身影却让他数次潸然泪下,跨越时光,至今仍触动万千读者的心弦。这个身影就是父亲那蹒跚的“背影”。今天,我们将跟随朱自清的泪光,去凝视那《背影》,感受那沉默而厚重的父爱。 二、朗读,寻背影之迹 1.默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圈点勾画疑难字词句,结合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自行解决。无法自行解决的疑难字词,全班集体解决。 2.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课文的感情基调。对于无法把握的内容,可同桌讨论交流。 3.指名试读课文,集体评议。 4.齐读课文,边读想象文中的画面,同时圈画出含有“背影”的语句,反复朗读,感受其中的情味。 预设———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三、研读,述背影之意 1.文章四次写到“背影”,如果要给每一处“背影”加一个修饰语,你会加上什么修饰语,为什么? 示例——— (1)第一处,难忘的背影;第二处,攀爬的背影;第三处,离别的背影;第四处,思念的背影(理由略)。 (2)第一次处,魂牵梦萦的背影;第二处,蹒跚笨拙的背影;第三处,沉郁绵长的背影;第四处,温暖永恒的背影(理由略)。 2.讨论:这四处“背影”分别起什么作用? 预设——— 第一处,设置回忆起点,吸引读者探寻背影的意义;第二处,定格感人镜头,详写父亲形象,表现父子深情;第三处,延续复杂情绪,流露不舍和牵挂;第四处,呼应开头,寄予思念、怅惘之情。 (在学生反馈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朗读相关语句,读出重音和语调,初步感受四处“背影”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差异。) 3.文章有些语段,虽然没有出现“背影”二字,实际上也在写父亲的背影,请找出相关语段,并用“……的背影”的形式给其命名。 预设———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命名:坚持的背影。 四、探究,明背影之妙 1.默读课文,想一想文章以“背影”为叙述中心有什么好处。 预设——— 线索明晰:“背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将车站送别等生活片段串联起来,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情感聚焦:它聚焦了父子间深沉的情感,集中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