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物理(教科2024版)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主题 第7章 磁与电 学科 物理 年级 九上 单元 第7章 授课人 Xxx 单元内容 本单元教材分析:《第7章 磁与电》是初中物理“磁与电”领域的核心载体,教材以“磁现象→电与磁的联系→实际应用→跨学科实践”为逻辑主线,从生活与历史实例切入,逐步探究电流的磁场、电磁铁原理及应用,最后通过“指南针进化史与自制”的跨学科实践,将物理知识与历史、技术、生活深度融合,既构建了“电与磁相互关联”的知识体系,又注重科学探究能力与文化传承意识的培养,为后续电磁感应等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本单元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围绕“磁与电的关系及应用”展开,包含四部分核心内容:一是磁现象,涵盖磁体的磁性、磁极、磁化,磁场与磁感线的抽象概念,以及地磁场的分布;二是电流的磁场,以奥斯特实验为核心,探究通电直导线、螺线管的磁场规律,学习安培定则,并用分子电流假说解释物体磁性来源;三是电磁铁,包括其构造、磁性强弱的影响因素,以及电磁继电器的结构、工作原理与实际应用;四是指南针,追溯其进化史,指导学生自制指南针并测量磁偏角。内容层层递进,从现象到本质、从探究到应用,逐步搭建“电与磁相互作用”的认知框架。本单元内容的逻辑结构:本单元内容可开发的教学活动与资源:1. 实验探究类:①磁现象:用条形磁体、小磁针、铁屑探究磁极相互作用、磁感线分布;用指南针探究地磁场对小磁针的影响。②电流的磁场:演示奥斯特实验;分组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③电磁铁:学生自制电磁铁,探究“电流大小、线圈匝数对磁性强弱的影响”;组装电磁继电器,设计“用继电器控制小电机”的电路。2.跨学科实践类:①历史融合:查阅“指南针与古代航海”的资料,开展小课题汇报。②手工制作:按教材步骤自制指南针,交流制作技巧与改进方案。3.教学资源①生活资源:收集旧继电器、电铃、电磁起重机的图片或实物,拆解观察内部结构。②多媒体资源:播放“磁悬浮列车运行”“奥斯特实验模拟动画”“地磁场分布”等视频;展示指南针进化史的图文资料。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物理规律。2.直观演示与讲授结合法:讲解“磁场”“安培定则”等抽象概念时,结合磁感线模型、动画演示辅助理解。3.任务驱动法:布置“自制电磁铁并测试磁性”“设计‘拍手亮灯’的声控电路”等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应用知识。4.跨学科融合法:结合历史知识、技术应用开展教学,拓宽学生视野。本单元教学重点:1.磁体的基本性质,磁场的概念与磁感线的分布特点。2.电流的磁效应,安培定则的内容及应用。3.电磁铁的工作原理及磁性强弱的影响因素。4.电磁继电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其在自动控制中的应用。本单元教学难点:1.磁场的抽象性,帮助学生建立“磁场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的概念。2.安培定则的熟练应用。3.电磁继电器工作过程的分析。4.分子电流假说对物体磁性来源的解释。 新课标要求 2.4电和磁2.4.2通过实验,认识磁场,知道地磁场。例3 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古代指南针的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2.4.3通过实验,了解电流周围存在磁场。探究并了解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了解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2.4.4通过实验,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并知道力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例4 了解动圈式扬声器的结构和原理。例5 了解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单元学情 知识层面上: 学生对“磁”的认知多停留在生活经验(如磁铁吸铁),缺乏系统的物理概念;对“电” 有一定基础,但“电与磁的联系”是全新领域,需构建从“电生磁”到实际应用的逻辑链条。心理、经验层面上: 九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