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19662

【大单元·任务式】《7.4.2 跨学科实践:指南针(第二课时)》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教科2024版9年级

日期:2025-11-21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4次 大小:14592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教学设计,2024版,教科,格式,课时,7.4.2 跨学科实践:指南针(第二课时)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大单元整体教学】物理学教科版(2024)9年级上册 第7章 磁与电 课题 7.4.2 跨学科实践:指南针(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 √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他课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是《跨学科实践 指南针》的深入延伸,聚焦磁偏角测量与中国古代方位确定方法(土圭之法),是物理、历史、地理的跨学科整合。内容上,既阐释 “地磁南北极与地理南北极不重合(磁偏角)” 的物理概念,又解析沈括最早发现磁偏角的历史贡献,同时探究古代 “土圭之法” 通过太阳杆影确定方位的天文地理智慧。通过实验测量磁偏角、分析古代方位技术,深化对指南针工作环境(地磁场特性)的理解,拓展古代科技的多元方位确定逻辑,为磁学知识与历史科技史的融合提供实践与文化双重支撑。 2.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课时已掌握指南针的进化、磁化原理及自制方法,对磁体、地磁场有初步认知,但 ** 磁偏角的抽象概念(地磁场与地理极的差异)** 理解难度较大。对古代 “土圭之法” 的天文原理(太阳运动与影子方位的关联)缺乏直观经验,且将 “地理北极测定(北极星、影子法)” 与 “物理磁偏角测量” 进行跨学科操作的能力需引导。学生具备基础实验操作能力,但在多学科方法整合(物理测量 + 地理方位 + 历史史料)的思维层面,需教师搭建支架。 3.学习目标确定与教学重难点 课标摘要: (二)运动和相互作用 2.4电和磁 2.4.2通过实验,认识磁场。知道地磁场。 课标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学生需理解磁偏角的物理意义(地磁场南北极与地理南北极的夹角),掌握其测量方法(结合自制指南针、地理方位测定手段),能分析地磁场与地理极的空间差异及历史发现价值,认识沈括对磁偏角研究的科学前瞻性与文化意义。同时,要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地理、历史多学科知识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增强对中国古代科技智慧的文化认同,提升跨学科探究与科学史研究的素养。 学习目标: 1.物理观念:理解磁偏角的概念,明确地磁场南北极与地理南北极的差异。 2.科学思维:通过对比沈括与哥伦布的磁偏角发现,培养基于时间线的历史推理和科学比较能力。 3.科学探究:能设计并实施磁偏角测量实验,结合地理方法(北极星、影子)测定地理北极,完成跨学科实践操作。 4.科学态度与责任:认同沈括的科学贡献,理解古代多元方位确定技术的智慧,增强文化自信与跨学科探究意识。 重点: 1.磁偏角的概念及测量方法。 2.沈括对磁偏角发现的历史意义。 3.土圭之法的原理及古代方位确定的智慧。 难点: 1.磁偏角抽象概念的理解。 2.地理北极测定方法与物理磁偏角测量的整合操作。 3.土圭之法中太阳运动规律与影子方位关联的分析。 4.教学评价 评价维度具体内容学科知识评价概念理解:考查磁偏角、土圭之法的概念阐述 知识应用:考查解释磁偏角对航海的影响、两种方位法的差异小组合作评价小组讨论:观察参与度、倾听表现 合作任务:评估分工协作、成果创新性及成员贡献项目评价项目规划:考量计划制定、资源安排能力 项目实施:观察操作规范、应变能力 项目成果:评价报告分析深度、结论合理性实验评价实验操作:评价仪器使用、操作流程及态度 实验观察与分析:考查数据记录及分析推理能力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学习评价 任务一:激趣导入 展示指南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提出问题:请大家仔细看,指南针静止后,N 极真的完全对准教室的正北方向吗? 学生观察指南针的指向,思考问题,产生对指南针指向偏差的探究兴趣。 通过演示和启发问题,将磁偏角的知识具象化,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为后续磁偏角的学习作情境铺垫。 任务二:测量磁偏角 1.地磁场的特点 展示“地磁场与条形磁体磁场对比图”:地球周围存在地磁场,其形状与条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