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19814

【大单元·任务式】《8..3.1 跨学科实践:传感技术(第一课时)》大单元教学分课时课件(23页)--教科2024版9年级

日期:2025-11-21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7次 大小:659671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单元,课时,2024版,教科,23页,课件
  • cover
(课件网) 跨学科实践:传感技术 (第一课时) 第3节 第8章 电磁相互作用 (教科版)九年级 上 大单元教学 大单元知识框架 学习目标 1.物理观念:理解声电转换、电声转换的原理,掌握话筒、扬声器的工作机制。 2.科学思维:能分析 “声音→振动→电流→振动→声音” 的信号转化逻辑,提升逻辑推理与系统分析能力。 3.科学探究:完成 “声电转换”“电声转换” 实验,提升实验操作、现象观察与数据分析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电话技术的发展,认识物理技术对社会通信的推动作用,培养技术创新与工程应用的意识。 “千里眼”和“顺风耳”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著名角色,出现在《西游记》等文学作品中。它们寄 托了人类千万年以来的梦想—看到远处的物体、 听到远处的声音。 激趣导入 激趣导入 今天,通过望远镜、网络视频对话,“千里眼”已成为现实。 那么,我们是怎么实现“顺风耳”的呢? 任务一:把声音转换为电流 “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的振动传递的。如果把这一振动转换成电流的强弱而传送,再把电流转换成声音,也许就能把说的话传送到很远的地方。” 1860年,科学家提出了这样的猜想。 新知探究 要实现声音的传递,首先要把声音转化成电流(话筒) 任务一: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受力 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纸片上粘着一个线圈,线圈引出端接在示波器上,线圈置于磁铁磁极的上方。 当对着线圈大声说话时,请观察示波器上的图形有什么变化。 活动:声电转换 现象:当对着线圈说话时,示波器上出现了与声音变化相对应的图形。 分析:根据电磁感应,对着线圈说话时,声波推动线圈做切割磁感线运动,线圈中会产生与声音变化相对应的感应电流,这样就把声音转变成了相应的电流。 新知探究 原理: 电磁感应 新知探究 话筒(动圈式麦克风)的原理: 当人对着话筒说话时,声音引起膜片振动,膜片带动与其相连的线圈一起振动;线圈在永久磁体的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从而产生感应电流。 任务二:测量电功 电话要实现声音的传递,还要把电流还原成振动的声音(听筒) 新知探究 如图所示,在纸片上撒少许碎纸屑。将线圈的两根引线与电池的两极瞬间接触,仔细观察粘着线圈的纸片会有什么反应。 活动:电声转换 现象:在引线与电池接触的瞬间,纸片上的纸屑跳动。 分析:把通电的导线放在磁场中,它可能会受到力的作用,从而发生振动。如果线圈中的电流是由声音转化而来的电流,这个装置就会把声音还原。 新知探究 原理: 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的作用 转换法 新知探究 结合实验结果,你能分析扬声器的原理吗? 基于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的作用: 扬声器中的线圈处于永久磁体的磁场中,当线圈中通入由声音转化而来的交变电流时,通电线圈会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由于电流方向周期性变化,线圈受力的方向也会周期性改变,从而带动锥形纸盆做周期性振动;纸盆的振动推动空气振动,进而将电信号还原成声音信号。 如果把以下两个装置的线圈,用长长的导线连接起来,我们就可以在这一端说话,在遥远的另一端听到声音了。 声音转化成电流 话筒: 电流还原成声音 听筒: 电话 新知探究 1876 年,贝尔发明了电话(telephone), 实现了人类“顺风耳”的梦想。 100多年来, 电话机技术不断发展,如今,移动电话得到了普及。 1876年贝尔发明的最早的电话机 新知探究 新知探究 电话的发展 无论哪一种电话,通过它们实现通话,都离不开话筒和听筒这样的转换、还原装置。 课堂小结 声电转换 实验:线圈+示波器+磁体 电声转换 应用:电话 现象:示波器出现对应声音的图形 原理:电磁感应 应用:动圈式话简(声音→振动→感应电流) 实验:线圈+电池+纸屑+纸片 现象:纸屑跳动(线圈振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